無論是在成都工作、還是去成都求學的外地朋友都會或多或少接觸到一些成都本地人。在剛與成都人認識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挺有趣,特别是在交流過程中對一些拼音裡含有韻母an的字地表達,比如:算、飯、玩、亂等字的發音讓人記憶深刻,忍不住想要模仿兩句,嬉笑搞怪。
正是這種延綿扁長、柔和欠力、調侃自信、略帶優越的語言風格,讓不熟悉成都本土溝通方式和語氣特點的朋友不能通過直覺來判斷每句話的真實性和肯定性,加之部分人習慣承諾一件遲遲不會有結果的事情,或是自誇一件本來難度不大但刻意放大事情的複雜性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順帶強調彼此間的關系親密程度,這種圓滑似誠的特質也給外地朋友普遍留下了成都人說話“假打”、辦事“虛僞”的印象。
不過,直接給成都人民貼上“假大方、假耿直”的标簽未免顯得有些主觀和偏見,有故意黑的嫌疑。這麼說就感覺好像除成都以外的人們都很“大氣、大方”一樣。我想成都人民是不會接受以點蓋面的負面評價。也許上述情況有一定比例的存在,隻是無法統計也無人統計比例所占的大小。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看法呢,讓我們接着往下看。
由于成都的外來人口衆多,使得成都社會的複雜程度相較省内的其他城市更高、各項競争也會變得更加激烈;在陌生的環境之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也将随之降低,人們出于保護本能,不得不更加謹慎、把自己僞裝起來,因此更容易看到“假大空”、反而不易看到“真性情”。這是社會環境及人口結構所緻,和地域本身無關。
其次,大部分外地人在成都無依無靠,相對“孤立”,他們與成都本地人接觸的機會和比例最高,自然對與成都人接觸的感受最深,這種感受也就成為了外地人的共同感受。在機緣巧合下彼此分享了出來,恰好經曆相似、感覺相同,耳邊彷佛聽見傑克遜在唱You Are Not Alone。
于是,有了“知己”的背書後,人們在成都人的評價上似乎有了統一标準,并逐漸在外地人群中擴散傳播,久而久之,成都人的“虛僞”印象變成了大家的普遍共識。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老狐狸”和“實在人”,我們不該帶着主觀和敏感去看待成都人民,這樣對他們來說是不公正的,大部分的成都百姓都是熱情好客、大方耿直的。不過,衷心希望作為“公衆人物”的成都和“東道主”的成都人民能把更多的“主人翁”精神展現出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