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路跳傘塔領事館路附近,許多建築街道都與“科學”有關,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科華路、科院街、成科西路乃至磨子橋科技一條街……
在這樣的科學氛圍裡,1991年出現了一個商品房全國試點小區,叫棕北小區。當年周圍還是大面積的筒子樓和單位宿舍。結果這一試點,就科學實驗般意外創造出了“棕北棕南”,成都最早的富人區之一。
神奇的成都1991年住棕北就是一種身份!
1991年是成都曆史上一個重要年份,成華區才成立,高新區也剛獲批。春熙路蜀都大廈甫建成,100多米,卻已經是那二年的城市地标,高大醒目。
1991年的成都,那時候還很多平房
1991年,棕北小區開賣,一平米賣1200元,當時的月工資才200元左右,所以更多被先富起來的老闆們買了。
1991年,有超過三分之一成都人還在住平房和棚戶區時,整齊劃一的棕北小區,是成都最早有園林規劃的小區,綠化非常好,現在去看,遍植芭蕉,棕榈,竹林,還有水景涼亭,這對當時成都人而言,也太奇妙了。所以當年能住棕北棕南,很有面子!
成都最早的國際化區域如今依然有老外縱橫菜市場
除了棕北小區,區域裡漸漸又有了棕南小區,棕南公寓等小區,很多商業配套打造起來,包括成都最早的好又多。
加上美領館和中日會館在這裡,算成都最早的做早的國際化區域,哪怕如今,常有外國人在棕南菜市場騎着自行車買菜,幾個外國人在一起在小巷子裡吃炒菜。一家店叫三棵樹,門前真的有三棵樹,這都是棕北棕南的底蘊。
人去樓未空棕北棕南底蘊尤在
整體而言,棕北棕南開發比玉林稍晚,比桐梓林稍早,三個區域雖然并駕齊驅了幾年,但小棕北棕南區配套漸漸跟不上了,車位少,路面窄,喧嚣嘈雜,當年搬進來的富人們,早就離開,去了桐梓林,然後甚至離開桐梓林,去了更遠的南門,城市化饒過誰。高端的仁和春天棕北店,2017年也已閉店。
棕北棕南的不少小區被一些企業用來辦公,一到飯點,上班族們把小巷子裡的餐館填滿,這依然有足夠的生活氣。
如今的棕北棕南早已經不複往日榮光,甚至知名度也遠遠不如有小酒館的玉林,或者國際化氛圍更重的桐梓林,但一到秋天,錦繡路的滿目金黃銀杏,依然妙絕。
來吧,聊聊你知道的棕北棕南
本文同步發于我的公衆号:火三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