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梁思成三珠護塔

梁思成三珠護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1 04:19:53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1

我是一名結構工程師,一輩子都在和土木工程打交道。記得當年我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有兩個口号很響亮很深入人心,一個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一個是“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

時至今日,我總算可以說,我做到了!

這些年裡我一直奔走在建築一線,緻力于土木工程結構的創新與實踐,設計、建造了很多建築,見證了城市的蓬勃發展,也因為主持設計“東方明珠”電視塔,我獲得了建國六十年建築創作大獎,這也是自己“擺得上台面”的一件事。

喜歡嘗試不同于常規做法的小革新

1957年,我從廣東梅州中學考進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民建專業。

畢業分配時,我們班很多同學都填報了最艱苦的地方。我填報的志願是洛陽、包頭、蘭州,但最終被分配到了上海。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2

大學時代的我憧憬“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1963年2月,我到上海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報到,徐彙煤球廠是我做的第一個工程設計,當時我把豪式屋架的五根腹杆減少為一根。我參與的第四個設計項目是虹橋機場指揮塔樓,在1964年,8層大樓還是少有的高層建築,我對頂部瞭望塔的結構動了小腦筋,把主次梁都拿掉,隆起面闆做了一個折闆式穹頂。殼體的内力分析很複雜,前輩教我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句話使我茅塞頓開,夠我享用一輩子。

1972年,尼克松訪華,帶來了一個10米直徑的天線,用于實時傳輸訪華訊息。此後,上海要在七寶地區建一個30直徑的大天線,我被指定為主要設計人。當時我設計了中長樁箱式基礎,地面站運行保證率達到100%,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成功地在軟土地基上建造了大直徑的天線基礎,因此獲得1978年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獎。

當時我也經常與前輩、同事讨論建築領域的難題,比如上海要不要蓋高層住宅,我曾在《解放日報》發表《上海市區要蓋适當比例的高層住宅》,公開探讨、商榷此事。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3

“創上海騰飛标志,樹世界建築豐碑”

上世紀80年代,我有幸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城市的飛速發展給了我們在建築領域大展才華的機會。

1985年,我成為華東院總工程師。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仙霞型高層住宅的優化設計,這是上海最早的高層住宅。當時有人建議将所有内牆做成混凝土剪刀牆,我覺得這樣既浪費、又影響住戶使用的靈活性,于是把混凝土内牆絕大部分改為磚隔牆,使用空間和靈活性好了許多,建築物的重量減輕了10%,以後,滬太新村、海潮路公房等工程也相繼套用。

緊接着我們又接到一項挑戰,在上海建造一座與衆不同的電視塔,并使之成為城市地标。

那時國内兄弟城市已經有不少電視塔,大多是“煙囪 糖葫蘆”模式。我們在做方案的時候,苦苦思索如何通過結構創新尋求突破。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4

我手繪的東方明珠塔結構概念圖

12個方案送到市廣電局參與第一輪内部評選,幾乎一邊倒地支持“東方明珠”。但施工專家認為,百米大斜撐不僅沒做過,甚至沒見過。之後幾乎每一次評審會都認為“東方明珠”造型新穎,隻是建造難度太大,因而差點被否定。當時市廣播電視局領導說了一句關鍵的話:“上海得有敢想敢做的勁頭,建一座超常規的、100年後都不會落後的塔。”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5

在上海廣播電視塔設計評議會上,東方明珠、永恒和飛碟3個方案均被專家評議為優秀方案,并推薦東方明珠方案為優先考慮的實施方案。

吳良镛院士是建築專家組副組長,對于東方明珠方案,他引用了一句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古詩:“大珠小珠落玉盤”作點評,這對“東方明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1989年3月4日,在上海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東方明珠電視塔方案被最終确立。1991年9月1日,打下第一根樁,設計室工棚就搭在工地旁邊的豐和路,我在門口立了一塊大牌子,上書“創上海騰飛标志,樹世界建築豐碑”。

為了精益求精,東方明珠的設計方案動過兩次“手術”。第一次改動是東方明珠下面的大圓球,原設計方案是距離地面58米。那時,從對岸外灘眺望已經建好的圓柱直筒,總覺得有些低,有人提議,有沒有可能把這個大球的位置提高10米。我經過仔細計算,在不影響結構的情況下,把大球提升到離地68米。調高下球體後,增加了下部空間,又讓建築視線上拔高了許多,顯得修長。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6

當年,我每天騎車趕往東方明珠塔建設工地

第二次“手術”是改動太空艙,也就是頂層的小圓球。小圓球直徑隻有13.8米,與其他幾個大球相比,不太成比例。有沒有可能增加直徑?但直徑每增加1米,都要擴增幾噸重量,增大風力和地震作用。最後,經計算擴大到16米。

我們前後花了8年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了東方明珠塔的設計和建造。

當時,中國絕大多數有影響的建築多由外國建築師主創設計,讓我們感到自豪的是,東方明珠完全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經營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也被世人公認為上海的地标。東方明珠有許多大膽的創新,以最簡潔的力學結構發揮最高的效率,可以抵禦12級台風、9級地震;3個巨大的鋼結構圓球狀空間分别懸挂在塔身距離地面112米、295米和350米的高空;總高度達到468米,卻沒占用多大土地面積,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顯難能可貴。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7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8

梁思成三珠護塔(當年差點被否定的)9

東方明珠一經落成即被外媒譽為“新上海崛起的象征”。英國的“Construction Today”雜志還把她和巴黎埃菲爾鐵塔及倫敦塔橋相媲美。

此後,上海越“長”越“高”,天際線越變越美,參與其中,何其有幸,無比榮光。

年逾八旬矢志奮鬥建築領域

“東方明珠”一戰成名之後,我向更高難度的建築設計進軍,設計了不少國内外城市的地标建築景觀。趁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建築師也逐漸為世界所知。1995年,我主持設計了558米高的印尼雅加達“亞洲巨人”塔,在和世界頂級建築師競争中脫穎而出;1999年,420.5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廈竣工,這是當時中國内地第一高樓,我是業主顧問和美國建築設計師代表。

這些年裡,我還參與了思南公館、上海展覽中心、上海音樂廳等上海知名曆史建築的修整、保護……見證了這座城市曆史建築保護的一幕幕。

現在我已年逾八旬,仍然每天上班,仍然關注着城市建築的未來發展。如今城市建設用地越來越稀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向天借地”。我提出了模塊化裝配化建設“天空小鎮”的構想。它的核心理念是“垂直設施市政化、高層建築多層化”。我還在全國各地奔走介紹自己的創新設計,希望構想能夠變成現實,造福于人。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王海燕 圖片編輯:視頻制作:王清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