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腰痛,大家幾乎沒有陌生的。除了感冒之外,人類最常見的的疾病可能就是他了。他也是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疾病。有文獻報道說:85%的人有生之年都有腰痛。
其實大多數人更關注功能,很少去關注結構。比如你在乎你的手機的内部構造是什麼?你不在乎,你隻關心你的手機能不能讓你流利 的刷抖音和聊微信。隻有當屏幕黑屏你才去維修,修不好大不了換一個新的。但是腰部一樣,腰壞了,那你後半段就麻煩了。既讓這樣,不如我們了解一下我們的腰部功能結構。這裡又談到功能結構,準确的說是能夠讓腰發揮功能的結構。
我們自己從後背唯一能摸到的中間的骨頭就是這個棘突。
從這裡看出腰椎的特點:他的體積比頸胸椎都要大,有一個向前的生理曲度,這倆個特點主要為了:維持人體的平衡,适應複雜的運動,緩存震蕩,對神經系統的保護。
看完整體結構,我們看一下内部構造,有單個的椎體,各種韌帶(前,後,黃,棘間,棘上)椎間盤。其中椎間盤相對重要。他起緩沖,吸收能量的作用。正常的椎間盤外面是纖維環,中間是髓核。這一個是水平位,一個是矢狀位(從正中間切開)。
在病理的情況下,髓核受壓後,形成突出物擠壓這個黃色的神經根,然後讓你腿疼。那麼那些力可以讓你的椎間盤受到傷害麼?有垂直的壓力,也有水平的牽拉力,還有旋轉的截切力。就是我們轉腰最容易出現的。
說完靜力系統,我們看看動力系統。
他的核心就是肌肉系統。我們先看腰椎後側的肌肉群。我們從表面開始看看具體有哪些肌肉。有背闊肌,這個肌肉從腰一直連到肩部。還有後據肌群和豎脊肌群。這條肌肉我們通過鍛煉
很好的增強。比較重要的是腰方肌和椎體旁的多裂肌和回旋肌。這倆組肌肉一般是我們腰部疼痛來源。多裂肌和回旋肌又維持我們腰椎的穩定。
剛才是腰椎後面的肌肉,他們是負責腰椎向後和向側彎曲的動力,那麼向前靠誰呢?
就是靠我們的腰大肌。他主要負責腰向前彎曲和長時間維持姿勢的肌肉。就是你坐在那,他得拉開才行。
另一個重要的就是腹部肌群。我們從淺入深看見,表面的是腹外斜肌,裡面是腹直肌,在裡面是腹内斜肌,最後是腹橫肌。他們共同負責維持腹壓,以适應腰椎的活動。後面有張圖可以印證腹壓的重要性。
我們看這個東京奧運圖,我國選手的腹帶。不光這一個人用帶,舉重運動員基本标配。光靠腰椎和腰肌是得不到冠軍的。我們自己在走路試試,收腹增加腹壓和不增加腹壓走路很大區别。
我們總結一下腰部的動靜力系統
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靜力系統更新修複比動力系統修複的速度慢很多。
靜力系統出現漏洞,動力會彌補。動力系統如果動力不足,就會過多的消耗靜力系統,造成其退變。
比如這張核磁圖像,其實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子,椎間盤突出,依賴他強壯的動力系統,基本不會出現疼痛的症狀。但是如果他不注意增加腰椎周圍的肌肉力量,他的椎間盤速度退變就會加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