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蜀國時的農村風貌
“這人是個贊花。”一一指愛出風頭
“好洋盤哦!”一一指很得意
“你又撿了個粑因。”一一指便宜
……
四川方言,以其幽默風趣和戲谑的特點,在全國各地的方言中别具一格。四川話使外省人普遍感到興趣,也常常被搬上影視劇,足見其魅力。
在我國,各地方言是在千百年來的文化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傳襲下來。而四川話是否源于蜀人的傳承呢?為了考證這個問題,不妨讓我們翻開曆史,去尋根溯源。
四川古稱蜀國,曆史悠久,物産豐富,人丁興旺,被稱為天府之國。
至明代萬曆六年(1578),四川總人口(包括重慶)是“戶二十六萬二千六百九十九四,口三百一十萬二千六十三”(《明會要》卷五十)。這個人口數字僅是明官方“賦役黃冊”登記的納糧戶,而實際人口是這個數字的二三倍,也就是有近千萬人。
不幸的是,到了明未清初,四川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數十年戰亂,饑荒和疫情,導緻人口大量滅絕,成了千裡荒蕪,虎迹縱橫,空如大漠的省份。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通省人口僅剩“一萬八千零九十九餘丁”(《明會要》卷五十)。
張獻忠入川,與明軍發生激烈交戰
曆史都會留下紀錄。《明史》,《罪惟錄》及各種野史都把造成四川人口大滅絕的原因歸咎于張獻忠屠蜀(對此,學界存在着争議)。
按文史資料說法,張獻忠前幾次入川,均遭到明軍和川人的頑強抵抗,使他骨子裡産生了“川人負我”的成見。再因張獻忠“嗜殺自天性”,使他第三次入川(明崇祯十七年)采取了“連城帶邑,屠盡殺絕”的極端手段。單拿重慶和成都來說吧:
“屠重慶,盡拘在城男女老幼殺之,抛屍江中,水為不流。”(《紀事略》)
“賊攻成都,陷之。大殺三日後,方招安。”(《蜀碧》卷二)。
“屠城三日,貴賤同盡,惟少艾婦女為營伍密藏者免。”《蜀亂》
戰亂,使蜀中百姓遭到生靈塗炭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1644),張獻忠攻陷成都建立大西國。是時,四川連年戰争,無人種莊稼,緻使發生了空前的大饑荒。據《蜀難叙略》記載:“全蜀大饑,雖萬金無所得食。”又《荒書》記載:“民互相食,成都殘民餓死滿路。”
嚴重的饑荒,也使張獻忠的大西軍斷了炊,隻得靠吃人來維持生存。在已無遺民可殺的情況下,張獻忠竟幹下了千古罕見的事情。據《蜀難叙略》:“既而無民可逞,乃自戳其卒。初殺蜀卒,蜀盡及楚卒。楚盡,乃殺其同起之秦人。”
順治二年(1645),清軍入川,迫使張獻忠不得不從成都撤離。順治三年,張獻忠死後,清軍占領了成都。那些逃到深山避亂的成都人聞訊後陸續返回成都,欲重建家園。但哪裡想得到,到了順治四年(1647),殘存的明軍攻打成都,使這部份幸存的成都人遭到了徹底滅絕。據《鹿樵紀聞》和《客滇述》記載:“明宗室朱容藩來寇,王師(清兵)退守保甯。成都守城者亦驅殘民千餘北去,至綿州,複盡殺之。成都人殆盡,竟無遺種。”
戰亂前的成都一角
此後,四川的戰亂一直不息,直到結束“三藩之亂”後,政局才穩定下來。清政府為了解決四川無民的問題,采取了“湖廣填四川”的辦法。初始,是将湖廣江西人強行押解到四川安家落戶,從事耕種,恢複農業生産。到後來,沒想壞事變好事,來川移民們由最初的不情願變成了情願。其變化的原因,是“地既久荒,田皆豐獲。力之所到,即為永業。遂紛紛邀約其親族戚黨陸續以來。”就這樣,随後又有大批湖廣人來到四川,經過多年的繁衍生息,使四川人口逐漸增多興旺。到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川戶已增加到一百七十六萬五千八百九十九(《大清一統志》卷二九一)。
“湖廣填四川”,使城市恢複了煙火氣”
問題來了。原蜀人慘遭滅絕,其語言也不複存在了,那麼,新語言又是如何誕生呢?有人會說,不是還有一萬多幸存者嗎?答案是:這些人分佈在全省,都是逃入深山方才避過劫難。這些人的狀态,據《綏寇紀略》記載:“……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偏體皆生毛”。說白了,幸存下來的蜀人已形同野人,在大量的移民們前,語言也已失去了主導性。
以成都為例:湖廣移民來到成都時,城裡已再無成都人。湖廣移民們同城生活,但因“鄉音難改”,相互間語言不通,難以交流,這就亟待需要一種互相都能聽得懂的語言。這時,北方話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都的政府和駐紮的清軍,上至官員下至兵勇以及家眷仆從們大都是北方人。湖廣人作為治下的百姓,必然要與這些北方人打交道和接觸。而湖廣人雖能聽懂北方話,但卻苦于不會說也學不像(說出來就如“四川騾子學馬叫”般的難免荒腔走闆)。但久而久之,湖廣移民們在北方話的基礎上漸漸地形成了一種亦都能叫懂的語言,即是現在的四川話。這也是四川話偏北方口音的原因。
四川話由湖廣人所創造,其中還有個佐證:以前乃至現在,四川人普遍把上廁所叫做“解個手”。據傳,最初幾批湖廣人是被清軍押送來川的。在千裡迢迢的途中,每當遇急,就叫清兵解開套在胳膊上的繩索好去方便,以至叫慣後就改不過口來。于是,“解個手”就成了川人上廁所的習慣語。
湖廣人被清軍一押送到川的漫漫途中
結束語:“湖廣填四川”不僅形成了新川人,也創造了新四川話。而且,在四百多年生活中,也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鄉土文化。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