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嶽強
什刹海的一個“刹”字,表明這一帶寺廟衆多。自唐代起,什刹海地區修建的寺廟多達160餘座,是北京寺廟密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影響較大的寺廟有火神廟、護國寺、關嶽廟、廣化寺、拈花寺、淨業寺、賢良祠、廣福觀等。坐落于煙袋斜街51号及大石碑胡同6号、8号的廣福觀,始建于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據說曾經是明朝管理天下道教的官府機構——道錄司所在地。
廣福觀前殿 攝影:嶽強
道錄司為道官機構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诏令天下,設置道錄司總領全國道教,為掌管道士的最高權力機構,隸屬于禮部。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層次分明的道官機構。道錄司的道官有左、右正一各一人,左、右演法各一人,左、右至靈各一人,左、右玄義各一人。其下各府道紀司分設正、副都紀各一人,各州道正司設道正一人,各縣道會司設道會一人。道錄司總負責道内住持的選任,度牒的發放,道士名籍冊和天下宮觀花冊,定期彙總編制,上報禮部祠府。道錄司的道官一般需由正一真人(天師)推薦,禮部及吏部勘議,皇帝親自任命。
将道錄司設置于煙袋斜街的廣福觀,可見當年這一帶道教文化的繁盛。現在的西城區道教協會也在煙袋斜街上,與大清郵政信櫃相鄰。
但對廣福觀的性質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以“廣福觀碑記”為主要依據,結合其他文獻史料,考證後認為,廣福觀為孫道玉創立的别院,其性質是子孫廟,并非明代道錄司衙址。據《明實錄》《明史》《廿二史劄記》記載,孫道玉是深得明宣宗、英宗、憲宗幾代帝王恩寵的著名道士,封賞不斷,最終封為真人。天順元年(1457年),孫道玉受诏掌管道錄司,成為天下道教的實際負責人。此時,彭太監将其在煙袋斜街的一座宅院贈予孫道玉建立别院,皇帝賜名“廣福觀”。如果這一說法成立,廣福觀的創建時間便提前了兩年。
廣福觀三清殿 攝影:嶽強
那麼,推斷廣福觀隻是孫道玉别院,而非道錄司衙署的依據是什麼呢?其一,明初設置的道錄司,官員定制是四品八人。朱棣遷都北京後,道錄司的官員設置為16人。宣德年間,道錄司官員開始超編。到了成化年間,道官多達百餘人。如此衆多的道錄司官員,辦公場所可能有些局促。其二,坐北朝南的廣福觀是一座三進四合院,由山門、前殿、後殿、西跨院組成。盡管位于什刹海岸邊,風景秀麗,但空間規模有限,難以承載龐大的官府機構。而位于阜成門内的朝天宮規模宏大,是當時北京最大的道教宮觀,朝廷将道錄司設在那裡順理成章。
朝天宮早建26年
道錄司是朱元璋時期所設,而廣福觀建于明英宗朱祁鎮時期,那麼,廣福觀建成前,道錄司在哪兒辦公呢?
阜成門内的朝天宮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是仿南京朝天宮建造而成,比廣福觀早26年。因此,道錄司的所在應該是朝天宮,後來也不可能從朝天宮搬遷到廣福觀,因為廣福觀無法容納道錄司已有的規模。據此推測,煙袋斜街上的廣福觀或許隻是道錄司的一個分支機構。由于煙袋斜街達官貴人雲集,聲名遠播,人們便将這座道觀說成了道錄司所在地。盡管不夠嚴謹,這種說法也是成立的。更重要的是,在許多人心目中,煙袋斜街上的廣福觀成了道教文化的象征。
中國道教文化的源頭在黃帝,而老子則是道教文化的繼承者、總結者和發揚光大者,所以道家思想又被稱作黃老學說。如果說黃老學說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棵大樹,那麼先秦的諸子百家思想則是這棵大樹上結出的果實。就此而言,也可以将植根于道教文化的廣福觀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号。
後來,廣福觀一度成為民居。2008年8月,修複後的廣福觀正式對公衆開放。2011年,被認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當我徜徉在修葺一新的廣福觀時,這裡已成為什刹海展覽館。前殿、三清殿、三清殿東邊的崇玄殿、西邊的演法殿分别以“什刹海與北京城”、“建都所依,濟運通漕”、“海域新貌”和“京華勝地”為主題,介紹什刹海地區的地理樣貌、人文古迹、曆史底蘊、民俗風情等。以數字沙盤、手機AR、多點觸摸屏等多媒體展示手段,使人真切感受到什刹海地區積澱已久的運河文化、王府文化、園林文化、非遺文化、四合院文化、名人文化和老字号文化。
盡管我沒有看到有關煙袋斜街和廣福觀的專題介紹,但煙袋斜街作為什刹海地區的一條小街,廣福觀作為煙袋斜街上的一座道觀,悠久的曆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已經蘊涵其中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