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我特别喜歡的故事,它沒有離奇的情節、跌宕的劇情,卻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展現了核心主題“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通讀全文,第一次感覺到一個人能将“蝴蝶效應”描述地如此清晰透徹,能将“多米諾骨牌”效應叙述地如此絲絲入扣。
《無聲告白》是伍绮詩耗時六年寫就的長篇處女作,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内斂,一經出版便奪得2014年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文章以“1977年5月3日早晨6點30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莉迪亞已經死了”為一個切入點,由點到線,引出故事的幾個主人公——正在做家務的母親瑪麗琳、在上班路上開車的父親詹姆斯、剛睡醒下樓的哥哥内斯、正在喝玉米片的妹妹漢娜。他們在發現莉迪亞“失蹤”後開始尋找并報警,最終“警察抽幹湖水,找到了莉迪亞”。
“莉迪亞的死”像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層浪。緊接着交代了引發“海嘯”的一隻“蝴蝶”——莉迪亞的母親失蹤過,并以倒叙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極力想要融入人群的東方人詹姆斯·李與一個立志成為一名醫生希望自己與衆不同的瑪麗琳相識,相愛,結婚。婚後的瑪麗琳過着平凡的生活,照顧着内斯和莉迪亞,而她不甘于平凡,突然離家出走,為了成為醫生,去了一所大學進修。而年幼的内斯和莉迪亞在“失去”母親後,都認為是自己的錯,他們默默承受着同齡人的嘲笑和欺負,内斯在看到電視直播的宇航員後立志成為一名宇航員,并努力讀書。莉迪亞卻仍舊在痛苦中。
九個星期後,瑪麗琳發現自己懷孕,終于她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接受現實,回到了家。
“失而複得”的母親讓内斯和莉迪亞倍加珍惜,莉迪亞發誓不再讓母親失望,内斯也是。
瑪麗琳并未察覺到女兒莉迪亞從未對自己說過“不”,而她成為醫生的理想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讓莉迪娅成為醫生。
漢娜并不知道母親失蹤過,她不能理解姐姐莉迪亞極力讨好母親的各種行為,也不能理解母親對内斯的冷落。
内斯很少能得到母親的愛,他認為原因是莉迪亞。曾經他把妹妹推入湖中,莉迪亞痛苦的呼救讓他還是伸手把她拉了出來,慢慢地他也感受到了莉迪亞的痛苦,他極力地告訴莉迪亞“太多的愛”總比“太少的愛”強得多,并讓莉迪亞相信。
除了當醫生,莉迪亞無法想象自己還有别的未來和不同的人生。而真正傾聽自己心聲的除了哥哥内斯,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而内斯在接到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後,隻顧着自己即将實現的夢想,卻忘記了莉迪亞。這也成為了壓垮莉迪亞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一個夜晚,莉迪亞走入水中,沉陷,直到淹死。
《無聲告白》洋洋灑灑16萬字,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别、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它有着小說的節奏感、代入感,也透着散文的質美感、細膩感。
沉默的“無聲”必然引起“振聾發聩”的驚雷,詹姆斯·李“無聲”地保持着對自己東方人身份遭遇歧視的沉默,瑪麗琳“無聲”地失蹤,内斯“無聲”地渴望着母親的愛,漢娜“無聲”地看着姐姐假裝出來的幸福,莉迪亞“無聲”地承受着母親“厚重”的愛,詹姆斯“無聲”地看着瑪麗琳給予女兒莉迪亞的巨大壓力,瑪麗琳“無聲”地習慣着女兒的聽從,内斯“無聲”地傾聽着莉迪亞的訴說,漢娜“無聲”地看着莉迪亞深夜外出,莉迪亞“無聲”地劃動了小船,沒有一個人“發聲”,沒有一個人打破“沉默”,不是每一隻蝴蝶的振翅都能引發一次龍卷風,那一串串“無聲”的助力,讓莉迪亞“劃進”了“湖底”。
《無聲告白》——無風的海面暗潮洶湧,無奇的生活驚雷滾滾,無聲的告白是最後的沉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