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過年回老家,讓我們把産品設計的目光從城市轉移到廣大鄉村去,找一找隐藏在鄉村生活中的一些爆款産品,探究其背後設計的需求以及反映出來的鄉村生活方式。我們一直都是将目标消費者定位與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往往忽略了廣大鄉村的用戶需求。春節期間,對老家的一些生活用品的觀察,或許能夠能夠獲得一些樂趣。
一、鄉村取暖器—火桶凳
鄉村取暖器—火桶凳
每一位沒有暖氣的南方小夥伴對冬季的印象都是深刻的,城鎮居民的空調和在鄉村并不多見,較為常見的電取暖器由于高耗能問題使得節儉的鄉村居民對其使用頻率并不高,取暖方式還停留在火炭取暖。
上述的火桶凳就是在其背景下的産物,我到現在依然記得讀小學的冬天,每一個同學都會帶一個裝滿火炭的火桶凳去教室,替換冰冷的長凳,火桶凳在教學資源匮乏的情況下為每一個小孩帶來一整天的溫暖,每一個冬日的寒夜,母親也總是會在燒飯的時候準備好幾個已經埋滿火炭的火桶凳,家裡成員每人一個,大家圍坐在一起唠唠家常。
傳統于現代結合的廚房
可以說火桶凳是老家冬日的必備爆款産品,就算是時代的變遷,每一家都建起了新的房屋和廚房,但是柴火做飯的方式卻是一直被保留下來,與現代整體廚房各占一方天地,和諧共處。
也隻有在招待貴客和祭祀時,才會開啟柴火做飯的序章,似乎燃燒的柴火能夠為其帶來火紅的未來,獨居于柴火竈上的竈王爺神位,也在各個節日接收來自人們的供奉。而柴火燃燒後的火炭在被勤儉的村民利用起來,變成了取暖的必備材料。
特邀村花進行産品展示
火桶凳,以其适用場景的多樣性和低廉的使用成本廣受鄉村居民的歡迎,成為男女老少的必備款過冬神器。其使用方式主要有三種:坐和靠以及坐靠結合,可以适應大部分使用場景。坐姿的使用可以作為吃飯,打牌時的主要場景,其取暖部位主要是下肢,靠的方式适用于看電視和小作業操作,取暖方式涉及上身和下肢,坐靠結合方式一般适用于親密的兩人,可以同時使用一個火桶凳。
火桶凳部件圖
火桶凳的組成部分主要是四個部分:木架主體,搪瓷火盆,鐵質防燙架和小火鉗。木架主體以木塊圍城半開放封頂透底圓柱形,在底部以鐵線圈進行箍緊,并在支撐木塊和頂部坐面設計了散熱孔。木架主體的設計的内部錯位台階和開放外延可以支撐搪瓷火盆的邊緣,并在底部以橫向木架作為火盆支撐。
從圖中可以看出,木質的橫架在火盆的影響下碳化,該部分的設計在材料上的選擇最好上金屬或者取消其設計,可以避免這個問題。當火盆底部溫度過高時,可以将腳移放到上方的橫檔,同時該橫檔還可以用于小物件的烘幹。
搪瓷火盆的來源一般是淘汰的搪瓷臉盆,内置火炭和草木灰以進行溫度控制,當需要調整溫度時,可以用小火鉗撥弄開火炭調高溫度。而鐵質防燙架一般是蓋在火盆上方,防止腳不慎掉入火盆中,鐵質防燙架的設計多以幾何圖案為主,同時作為鄉村婚禮的必備物品之一,也有人用鐵藝打造了喜字圖案,為新人送去火紅日子的祝福。
造型各異的鐵質防燙架
火桶凳的鄉村市場零售價為80元人民币,作為一款高頻使用産品,其使用年限一般可以維持到10年以上,木材在使用的過程中經過長時間的摩擦,呈現出手感圓潤的表面。從市場角度來看,其低價高質量并且使用成本幾乎為零,确實不失為一款好産品。
2. PP塑料乳膠桶
外出務工男人的勳章
每一位外出在建築行業的打工者必争奪的爆款就是建築行業的pp塑料乳膠桶,pp乳膠桶可以說說除了金錢之外能夠取悅家裡媳婦首選物品,也是外出打工者在工地話語權的代表,占桶為王,就是這片工地的領頭羊。pp乳膠桶以其堅固耐用且有蓋子可防塵的特點廣受鄉村婦女的喜愛,并将其納入日常生活中。作為洗衣,裝水和儲存的必備工具。
pp乳膠桶 VS 熱固性塑料桶
相對于購買的熱固性塑料桶,pp材料的熱塑性能能夠保證其不易破裂,且耐高低溫。建築行業在中國蓬勃發展為廣大鄉村閑置勞動力打開了人力輸入口,形成了城市做建築賺錢回家蓋房子的輪回,pp塑料桶則是這一曆程的最好證明。
我們可以從一個家庭中pp塑料桶的數量來推算其在建築工地的工作時間,可以稱之為pp塑料桶指數。塑料桶在鄉村越是常見,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築行業的發展以及本地外出務工人員的勞力輸出方向。
農村刷牆标語廣告
作為城市工地流入鄉村的必争資源之一,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說以往的産品在農村的推廣主要是靠刷牆的大标語,牆作為有限的廣告載體卻難以與日常生活建立緊密聯系,那麼pp塑料桶這種日常高頻率使用的産品是否可以作為廣告的載體進入鄉村居民的生活中呢?我們可以進行下簡單的嘗試。
乳膠桶 X 廣告分發
乳膠桶 X 廣告分發
pp乳膠桶作為城市舶來品,逐步取代了鄉村中的熱固性塑料桶,從物件中我們觀察生活方式和生存來源的變化,中國人民勤儉持家的特征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之處。
3. 南方廚房的靈魂主角 :飯甑(zèng)
木質飯甑
飯甑,中國民間炊具。流行于南方各地。一般是用木闆箍成。用來蒸飯的甑。飯甑一般呈上大下小桶狀,中間用竹篾編織的藤條捆住,兩側有耳方便端持,有蓋,底部有镂空底盤讓蒸汽透過。如果說南方鄉村的廚房中有哪一件炊具說占據了最核心的地位,那麼飯甑毫無疑問說其中之一。
甑和杉樹林
甑,是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甗的上半部分,底部镂空結構的飯甑與鬲(讀lì)通過镂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在後來的漢語裡,便将這種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的炊具稱之為,飯甑即為蒸飯用的甑。
飯甑通常使用杉木制成,因為杉樹是南方山嶺最常見的樹種,取材方便,而杉木紋理通直,結構均勻,早晚材界限不明顯,強度相差小,不翹不裂。材質輕韌,強度适中,質量系數高。柔軟的材質适合加工成型,且不會像松木等會有樹脂滲出,适合作為飲食用具。
飯甑在鄉村并非是一個高頻使用産品,一般隻有在祭祀時才會使用,配合柴火竈在大火的催促下,水蒸汽通過氣孔将大米蒸熟,祭祀的飯食一般會分為三層,最底下的一層為大米,中間一層為混合米粉的蔬菜,頂上的一層一般為豬肉,這樣将可以一次性将飯、菜和肉搞定。
祭祀的時候一般會選擇直接把香插在飯菜上,透過香的煙霧鍊接使其能夠品嘗到飯菜。快速完成儀式之後,再燒一些紙錢作為送客禮儀。将其中的肉和菜取出後,飯甑會被重新放入鍋内,利用竈中的火炭重新為米飯進行保溫。
飯甑構造
飯甑的結構也非常簡單,分為三個部分:上大下小木桶,木質蓋子和中間镂空木質格栅。木桶兩邊設計了兩個耳朵,方便提起,上面設計的兩個凸起,可以起到固定蓋子的作用,功能完善且設計簡約,木蓋子設計的提手使用的是整塊木頭切割而成。并不采用镂空設計是防止髒污殘留。内部的木質格栅在清洗時可以取出。木桶的上大下小設計也是方便了木質格栅的取出。
飯甑的另外一個使用場景則是鄉村宴席中,同時使用多個飯甑可一次性做出50個人的米飯,這是電飯煲所不可能達到的,可以說飯甑本身就是為了重大宴席而生,其巨大的吞吐量和綜合使用能力奠定了其在南方鄉村的霸主地位。
4. 零食幹果盒
這類産品的出現一般隻有在過年和結婚等場景,也是屬于特定場景出現的産品。過年期間,每一家的桌子上都會擺上一個零食幹果盒,裡面裝滿了各類零食和幹果,貴客臨門,奉上泡好的茶水,就着零食聊聊這一年的變化和收獲。
而小時候的我們喜歡去哪家小夥伴家裡玩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家的幹果盒裡面是否裝了好吃的零食。幹果盒更是代表了一個家庭的待客熱情,過年期間每一家都會将家中最可口的零食裝滿拿出來招待客人。
傳統的幹果盒一般都是以圓形為主,其中分為6格或者7格,裝上代表不同寓意的零食幹果,零食幹果盒與茶水不僅僅隻是閑聊時的零食,更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算是上門讨債,也是遵循着泡茶吃零食的步驟,以借此緩解彼此之間緊張的氣氛。
茶水與零食幹果的在口中達到甜味的平衡,不至于甜而發膩,這樣的組合可以讓雙方坐下一整天。結婚的時候,零食幹果盒作為必備的物品之一,一般由男方母親準備,裝滿零食幹果放在新房中,作為吉利的象征,而宴請賓客時,茶水和零食幹果盒一般作為上菜之前的前菜系列,供給賓客閑聊打發時間,這樣可以讓早到的賓客不至于無聊等待。
以上四款産品在老家基本屬于家家必備産品,有同過木匠制作的,也有購買的,還有外出務工的饋贈,從這些産品中我們可以用兩個詞進行總結:傳統和節儉。
傳統習俗目前在鄉村中的保留正随着新一代進城定居而慢慢消失,畢竟傳統的習俗在城市的生活居住地中難以施展開來。或者是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挑選和淘汰,文化的傳承依賴于物件是否能夠發揮其作用,而不是被束之高閣。
在這裡,産品很多時候并不僅僅是産品,而流行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好用而已,更多的是其具備的象征意義。
本文由 @jazz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