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生活着許多神秘生物,随着地球升溫,冰川融化,隐藏在南極的“抗寒”生物逐步浮出水面,比如:像瓜絲瓤的玻璃海綿,長得圓滾滾胖嘟嘟的海豬,其中,最神秘的生物要算一種怪魚——南極冰魚。
有趣的是,這裡栖息着南極數以億計的冰魚,它們-10℃不會凍死,但超過5℃可能會熱死。
科學家發現6000萬個冰魚魚巢,散布在240平方公裡的海域裡據《當代生物學》介紹,在南極洲冰雪覆蓋的威德爾海地區,德國人在船下約5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一個由6000萬個“托兒所”組成的巨大冰魚部落,散布在240平方公裡的海域。
其實,早在2017年,由德國與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就發現了南極冰魚的存在,隻是當時沒有深入研究其習性。
奇怪的是,冰魚部落裡的每一個魚巢都十分相似,而且貌似被一圈石子圍着,旁邊都有父母守護,年幼的冰魚孵化後,會在那裡遊來遊去,享用漂浮的“自助餐”。
南極冰魚作為一種新發現的物種,魚巢似乎都有一個明顯的邊界,它們從非常密集到什麼都沒有,這就像是在沙地上畫了一條邊界線。
南極冰魚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物種?南極冰魚也稱南極蝦魚,又稱白血魚,是指那些生活在南極洲冰海下的一種魚類,并非是一個物種。目前已知的冰魚種類約19種,其中有種叫鄂冰魚,其吻部長得很像鳄魚。
3000萬年前,南極冰魚就已經存在,不過後來南極水域十分嚴寒,冰魚的祖先幸存了下來。後來,冰魚自身能随環境變化而進化,慢慢放棄了鱗片,身體逐漸變得透明,變得不怕缺氧,也不怕餓,所以存活至今。
與尋常魚類不同的是,它們都有個大腦袋,大眼睛,嘴裡還生有長牙,但身形細長,渾身呈現半透明狀。
冰魚身上有一些奇怪的花紋,鳍上的彩色圖案非常新穎,就連海洋生物學家都表示,自己以前沒見過類似的物種,無疑,南極冰魚是十分神秘的。
這種冰魚的鼻子非常寬,下颌骨是缺失的,這就導緻它們的嘴巴沒辦法自如地張合,所以冰魚隻能依靠海水的流動順便把食物送入口中。
為什麼擁有半透明的身體呢?南極冰魚是唯一沒有紅血球的脊椎動物,其頭骨和血液基本上是透明的,除了心髒是紅色的,其他部分均是透明的。它們身體潔白如雪,血液幾乎無色,甚至可以通過其半透明的身體,直接看到内部的骨骼架構和某些器官。
這種魚之所以血液中缺乏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進而擁有半透明的身體,是因為這樣一來,能讓其擁有更為稀薄的血液,流動阻力小,循環性更強,在冰冷的環境中幫助它們節約能量的損耗。
當然,由于缺少血紅蛋白,冰魚的血液黏稠性和輸氧能力十分弱;而且,冷水比溫水含有更多的溶解氣體,氧氣更難獲得。
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它們的心髒變得更加強壯,不僅心髒相比其他魚更大,血管也更粗。
此外,冰魚隻好抛棄鱗片,直接通過皮膚從海洋中吸收氧氣,這樣一來就能獲得更多的氧氣。
-10℃不會凍死,超過5℃可能會熱死,冰魚為什麼耐凍?由于南極特殊的環境,生活在這裡的魚類都需要有自己的絕活,這絕活就是“耐凍”,但它們有個缺點,那就是特别“怕熱”。
冰魚隻适合生存在5℃以下的溫度區域,如果超過5℃以上的氣溫,對它們來說實在是太熱了,很有可能就一命嗚呼了。所以,冰魚隻要在我們手上待幾分鐘,都有可能會被燙死。
那麼,冰魚為什麼耐凍?大家都知道,生活在海域的魚類,血液的冰點一般在-0.8℃左右,低于這個溫度,它們就會被凍死。
而生活在南極海域的冰魚則不同,它們的身體中有一種特定的“脂質”與冷适應能力息息相關,簡單來說,冰魚的脂肪當中,有着抗寒性極高的指示性脂肪酸。
當身體降到0℃以下時,就會面臨結冰的問題。但冰魚的血液中的抗凍糖蛋白質,能讓其具備根據外界溫度下降,來降低體内冰點的能力。
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魚”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