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3:31:41

大武漢,有“三勝”絕不能錯過:黃鶴樓、古琴台、晴川閣。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

其中,天下第一名樓之黃鶴樓,聞名遐迩,不僅是城市經典建築地标之一,也是武漢城市有名的旅遊勝地。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2

但比起黃鶴樓,古琴台和晴川閣就相對冷門、小衆一些,但風光、曆史和人文絲毫不輸于黃鶴樓,否則也不會合并為“武漢三大名勝”。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3

荊楚大地,情歸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地處武漢漢陽區月湖之畔,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慶初年,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盛譽,是中國音樂文化古迹。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4

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一曲《高山流水》萦繞山林,卻沒想到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頓覺子期就是自己人生中的難得一知己,并相約一年後重臨此地。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5

一年後,伯牙依約回來,但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之餘,破琴絕弦,終生不複鼓琴,史稱“伯牙絕弦”。後人感其情誼深厚,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衆之間廣泛流傳,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6

今天的古琴台,地處龜山西麓,月湖東畔,山湖相映,幽靜宜人,雖然整體規模不大,但古木參天,有林深古道之意,園内有聯雲: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構成了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7

晴空萬裡,藍天白雲,邁入白牆藍瓦深院中,耳畔之風聲、之蟬鳴、之葉落聲,恍如時空流轉。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8

水榭長廊亭閣之間,林木幽深,布局精巧而雅緻,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古迹等形成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的中國園林之景觀。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9

在這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它不僅是保留了當年古建築的風貌,更令此處瑰麗多姿,風光明媚,充滿了“高山流水”之意境。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0

比起黃鶴樓的人氣,古琴台實在清幽别緻, 規模之小有濃縮之意境。進大門,過小院,一方天地則拉開了千古佳話。“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立于左側,周邊有假山翠林,營造出一種深山幽林之感。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1

正前方是一小門,門額“琴台”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2

在其二者之間是一照壁,為清道光皇帝為陶文毅禦筆親書的“印心石屋”。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3

穿過小門,便是曲廊、廊壁和庭院,立有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是整個古琴台景區内規模最大的建築主體,好像每天上下午都有演奏,遺憾的是,我來得時間不夠巧,并沒有遇上這一場演奏,無法親臨其境。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4

堂前有琴台,為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台,約20平方米,相傳就是當年伯牙撫琴之處。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5

石台周邊林木蔽天,秋風陣陣,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掩映其中,一段千古情誼成為佳話,“天下知音第一台”令人肅然起敬。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6

萬古高山,千秋流水,人生一知己。《大宋宣和遺事》前集:“說破興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一折:“歎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7

可見“高山流水”與“知音”不僅成為典故,更為後人所追崇,同時也作為是“樂曲高妙”之用意。《西廂記·病晤》:“清商繞畫梁,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

武漢白雲洞神仙橋(天下第一知音台)18

古琴台内主要景點有俞伯牙與鐘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情節“蠟像館”、清道光皇帝禦筆親書的“印心石屋”、“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碑廊、伯牙台、雕塑石像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