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墓前為什麼要種樹? 今天讀《資治通鑒》,看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誘降齊王之後把他在“松柏之間”餓死的故事在清明節就要到來的時候,聊聊傳統墓葬文化,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清明節墓前為什麼要種樹?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今天讀《資治通鑒》,看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誘降齊王之後把他在“松柏之間”餓死的故事。在清明節就要到來的時候,聊聊傳統墓葬文化。
原文是:“秦使人誘齊王,約封以五百裡之地,齊王遂降。秦遷之共,處之松柏之間,餓而死。”用今天的話說,秦國大勢已成,齊國也看到了将要敗亡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派人去誘降齊王,說你要是現在就投降的話,我可以給你500裡方圓的封地,讓你不至于太難看,齊王看大事不妙就降了。但是投降之後,秦國把齊王攆到了“共地”,安置在“松柏之間”,最後齊王餓死在那裡了。
其他不說,首先要問将齊王安置在松柏之間,這與現在墓地種植松柏有什麼關聯呢?是現在墓地種植松柏傳統的來源嗎,還是當時已經形成了這個習俗?沒有專門研究過的人大概是不清楚的。
在最早時期,古人的喪葬方式非常簡單,或者用柴草把死者包裹起來扔到荒野中,或者扔到溝壑中,但是都不掩埋。《周易·系辭下》說:“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後來有了“人有靈魂”的說法,就将死者埋入土坑,主要是避免鳥獸毀屍,讓死者入土為安,這個土坑就是“墓”。但這個時候隻有“墓”而沒有“墳”,就是隻埋葬但不壘土。《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再後來到了大概殷商時期,人們為了記住先人墓葬之處,就在“墓”上堆墳,主要是為了便于識别是誰的“墓”。大概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在墳墓周圍栽樹,也是識别、标識的目的。《淮南子·齊俗訓》:“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祀門,葬樹松……周人之禮,其社用栗,祀竈,葬樹柏……”
為什麼栽種松柏呢,可能當時人們已經發現了松柏四季常青,普遍認為在墓地種植松柏就寄予了對死者牽挂,表達着靈魂永生的美好願望。所以到了秦滅六國的時候,在墳墓栽種松柏已經成了傳統習俗。那麼,秦國把齊王安置在共地的松柏之間就充滿了惡意,就是要讓齊王死在那裡,這也體現了“誘降”的意思。
我們不說秦國的做法如何,就從這一件事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強大韌性,以及千百年不變的傳承。這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華民族之所以為中華民族、中華文明之所以為中華文明的根源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