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說的和他們畫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孩子說自己畫了一棵超級漂亮的蘋果樹,還有一隻小黃鳥在吃蟲子。可是一看,明明就是幾根線條嘛!
孩子說自己畫了個星球大戰,一看——原來是一大堆顔料和在一起了。這和孩子說的差了不是一點點啊!
孩子說,今天和媽媽在遊樂園玩了蹦蹦床,滑滑梯,還吃了個巧克力味的冰淇淋,玩得可開心啦!可是一到畫裡,卻隻有兩個豎着幾根頭發的小人……
為什麼孩子說的多,畫的少?
孩子畫的少,還沒習慣用畫畫表達
畫畫是一種語言,孩子需要不斷練習,才能熟練運用畫畫,表達自己的想法。
剛開始畫畫,孩子畫和媽媽一起去遊樂園,可能就隻畫2個小人。當她畫的次數多了,她就回将遊樂園也畫上去,還會給自己和媽媽畫上漂亮衣服。
在不斷的用畫筆表達自己、記錄生活後,孩子的畫面,會和說的一樣豐富。
家長不知道如何引導,盲目誇獎孩子
有些家長看到文章裡說要誇獎孩子,所以當孩子拿着自己的畫作給她看時,就算孩子畫的很簡單,家長也豎起大拇指,誇孩子畫得好。
隻誇好,沒有繼續引導孩子改進,這種盲目的誇獎,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畫得很好,之後還會繼續按照原來的方式畫,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到了6、7歲,也還是說得多,但畫不好。
家長應該怎麼做?
同一個主題,讓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畫
家長平時可以多帶孩子練習“主題作畫”:比如“吃西瓜”,先讓孩子用紅色碎紙片貼一個西瓜;再換一種形式,用圓形、方形等圖形拼西瓜;再或者用顔料,吹出一個西瓜。讓孩子嘗試多種作畫方式,打破孩子思維的局限,讓孩子大膽的畫,漸漸地,孩子的畫面效果就會越變越豐富。
暗示并鼓勵孩子:希望畫中有更多想法
當孩子講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但畫面效果卻很簡單,家長肯定有點失望,希望孩子能将想法畫進畫裡,這時不妨說出你的想法,不過要有技巧:聽完孩子說之後,家長可以表現出“有點失落、希望可以在畫裡看到她說的内容”的表情,當孩子的畫面裡每豐富一點,家長都要及時加以鼓勵,對孩子形成心理暗示。在這種正向的心理激勵下,孩子的想法會逐漸在她的畫作中體現出來。
用語言引導孩子仔細觀察
比如戶外遊玩或者舉辦家庭野餐活動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大家現在可以看看周圍有什麼不同顔色的物體,然後指給我看,找到的顔色越多,有獎勵哦”。
通過這樣對孩子進行語言引導,孩子就會一邊找,一邊仔細觀察,進入了景物賞析的火熱情緒中。這樣帶有啟發性的引導語言,能引發孩子注意到更多細節,把畫面畫的更加充實。
這隻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個階段,孩子學會觀察後,畫作的水平就會有很大提升。畫畫,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表達方式。剛開始接觸,孩子可能會不知道怎麼畫出自己心裡的想法,隻要家長掌握了引導的方法,孩子在不斷的練習中,畫畫就會變得和說話一樣自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