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有車一族”也越來越多,以往私家車很少很少,但是經濟發展到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了小汽車。
而且随着我國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再鐘情于進口車了,更多的人開始選擇國産車,因為國産車不僅與進口車性能相似,而且價格也更低廉,性價比更高。
說起來國産車,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吉利、比亞迪、大衆等民營企業,很難想到最初的一些造車國企了。
要知道最初一些造車國企才是我國的“扛把子”,這些造車國企究竟去哪了?為何基本上都消失不見了?為何人們說打敗合資車還得看民企?
造車國企成為“扶不起的阿鬥”衆所周知,我國的四大國企汽車集團分别是,東風集團、上汽集團、中國長安和中國一汽。
這四大國企汽車集團最初主導着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可以說是我國汽車行業的“扛把子”。
但是最近我們發現,這些造車國企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扶不起的阿鬥”,以至于我們提起國産汽車甚至都想不起這些品牌。
以上汽集團為例,自從2021年底之後,上汽的股價就開始持續下降從23.45元每股一直下降到14.63元每股。
雖然後來又開始逐漸回升,但是回升的趨勢較弱,上升至18元每股後就開始趨于平穩狀态,不再出現上漲趨勢。
目前,整個上汽集團的市值是2100億元人民币,在我國的造車企業中比較落後,畢竟比亞迪的市值已經高達上萬億元。
雖然長城汽車的市值為3700億元左右,遠遠超過了上汽集團,但是長城汽車的未來發展之路也并不是非常樂觀,與上汽集團一樣,長安汽車的股價也在不斷跌落。
除了上汽與長安,另外兩大造車國企亦是如此,早就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逐步走向衰落。不僅僅是股價下跌,市值也在持續下降,根本無法與一些民營的造車企業相比。
合資成為“雙刃劍”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曾經風光無限的四大國企造車集團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實際上,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合資。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合資幫助四大造車國企集團一步一步走向了輝煌,也是合資讓這四大造車國企集團又一步一步走向了衰落。
正是因為合資,讓這些造車國企不思進取,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四大造車國企集團作為老牌車企,享受着許多民營造車集團無法享受的紅利,“合資撐起半邊天”是當時最大的紅利。
一些民營企業根本沒有辦法與外商合作,但是國企造車集團可以,他們享受着外商帶來的投資與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但是外商不僅為他們帶來了投資,更是分走了大部分的利潤。久而久之,并不利于這些企業發展。
如何再創輝煌?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四大國企造車集團即使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是在我國的汽車行業中仍舊占據一席之地,有着很大的話語權。
所以,這四大集團還是有希望恢複到往日的輝煌的。
首先,對于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盡快擺脫外資帶來的消極影響,要将企業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目前汽車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标就是新能源汽車。未來新能源汽車将會占據越來越廣泛的市場,直至完全取代傳統的燃油汽車。
所以,想要恢複到往日的輝煌,這四家集團要抓住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風向,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中投入更多。
不要再僅僅依靠傳統的燃油汽車為集團帶來經濟收益,新能源汽車才是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
結語總而言之,現在國企造車集團的發展勢頭已經遠遠不如民企,很多人購買汽車也是選擇吉利、比亞迪之類的民企集團造的汽車。
雖然民營造車企業的起步比較艱難,缺乏技術,沒有投資,但是他們一步一步走過最難的時刻,經過不懈的努力之後終于創造了現在的輝煌。
國企造車集團恰恰相反,由輝煌逐步走向了衰落。
現在随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小鵬汽車、蔚來汽車又成為了汽車行業的新星,他們的出現同樣對四大國企造車集團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所以,對于國企造車集團來說,未來的發展之中不僅僅要擺脫合資帶來的消極影響,更重要的是要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對于這四大造車國企淪為“扶不起的阿鬥”,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