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民晚報報道《撲咬寵物!襲擾居民!滬上小區,數十隻野獸兇猛!腫麼辦?》一文後,引發廣大市民和相關部門密切關注。市區兩級林業管理部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複旦大學野生動物研究團隊、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治安支隊、薔薇居委會等實地了解松江區廣富林路1518弄369号綠地薔薇九裡野生貉狀況,就保護野生動物、保障居民安全等共商應對之策。
松江區廣富林路1518弄369号綠地薔薇九裡有野生貉出現
攻擊人寵
或是母貉護崽
去年,新民晚報就曾發布報道,上海松江區一小區有居民被野生貉咬傷。對此,上海動物園專家徐正強博士指出:2月至6月是貉的繁殖期,有護崽的本能反應,具有一定攻擊性。
通過回放當時陳先生遛狗被野生貉攻擊的公共視頻,來小區監測調查野生貉活動情況的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趙倩倩表示,犬類嗅覺靈敏,可能是寵物犬接近了野生貉的巢穴,引起母貉護崽而“被動攻擊”。
而遭到攻擊的居民陳先生則回應:“我是在小區道路上正常遛狗的。法鬥犬并非獵犬,它隻是像往常一樣去草叢撒了泡尿,我牢牢地牽着狗繩,貉突然竄出來攻擊我們,咬傷了狗狗。”
那麼,如何在貉繁殖期保持人與貉之間的“安全距離”呢?對此,野保研究人員表示:通過監測研究,松江野生貉領地半徑可以達到115米,除了夜晚活動,還常活動在清晨和黃昏。小區裡發生的多次“貉攻擊人寵”事件都與遛狗有關,在貉的繁殖期,居民不妨稍許改變遛狗的時間和區域,以減少寵物與野生貉沖突的風險。
樣本檢測
未攜狂犬病毒
現場,有相關部門在收集轄區居民反映的野生貉相關問題後提出,野生動物“被動攻擊”也是攻擊,居民擔心野生貉是否攜帶狂犬病毒,如果貉咬了寵物或流浪貓狗,是否會傳播病菌?
對此,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表示:貉是犬科動物,可能攜帶細菌或者病毒,比如狂犬病、犬瘟熱或者細小病毒,但就目前收集的野生貉樣本檢測中,并沒有發現貉攜帶狂犬病毒。就風險而言,上海野生貉數量僅3000隻至5000隻,攜帶狂犬病毒傳染的風險要遠遠小于流浪貓狗。國外曾嘗試投喂有狂犬疫苗成分的寵物糧給野生動物,但成本和投入較大,目前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與野生動物保持安全距離。
還有相關部門認為:小區是居民居住的場所,安全是第一需求。野生貉傷人傷寵,能否放歸野外?林業部門工作人員和王放都堅稱,“誘捕放歸野外”治标不治本,應該通過正确的社區管理,通過引導人的行為來“規範”野生貉的行為。王放說:“通過對不同小區野生貉活動的觀察了解,小區的管理水平決定了野生貉的數量是否會激增,貉這種城市野生動物非常聰明,如果用錯誤方式引導,貉就會往錯誤方向發展。如果人的投喂等不正确方式誘導停止之後,貉的攻擊、追逐、尾随人的錯誤行為也會迅速消失。”
群貉出沒
首選生态調控
就不少居民最為關心的小區能否繼米蘭諾貴都拿到第二張“狩獵證”,對小區野生貉展開誘捕?林業部門表态,是否通過“狩獵證”合法誘捕,需要綜合評估确定,首選的應該是生态種群調控。小區首先要做的是生态調控、種群調控。通過一個階段的觀察,如投喂流浪貓糧、未及時處理垃圾等居民行為、小區管理行為得到明顯改善後,再觀察小區貉的種群及數量,評估是否需要采取人工誘捕的方式減少貉的數量。
綠地薔薇九裡占地18.6萬平方米,通過一台紅外攝像設備和一天的觀察,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生估算小區僅有約20隻野生貉,不具備申請誘捕的條件。
記者和相關部門再次來到陳先生寵物被襲的601号101室圍牆外,牆内的院子裡就有研究人員新發現的貉巢。站在圍牆外,大家發現這戶已有人居住的院子裡正有4隻野生貉,一隻母貉蜷縮着曬太陽,另外三隻幼崽正探頭探腦地活動。這與記者之前報道物業發現的577号101室牆角排水溝沉降處的貉巢分屬兩個不同地點,而放置紅外攝像設備的618号附近顯然還有其他貉巢。小區到底有多少野生貉?也許并沒有精确答案。現場林業部門和研究人員指出,貉的數量是動态的,到9月,幼貉長大就會被成年貉趕走,野生動物種群如無人幹預會自然調節。但野生貉分布面廣,數量增多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
保護動物
也要保障生活
在采訪中,從事法律工作的居民胡女士表示:貉出沒确實證明了“生态向好”,也應該加以保護,但當居住區裡野生動物紮堆,甚至影響到居民日常生活,相關部門是不是應該采取措施,以保障居民在小區裡的正常活動呢?《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五條“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野生動物及其栖息地相關保護規劃和措施”,但小區是有别于野生動物栖息地的人類聚集地。第十八條“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預防、控制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農業、林業生産。”也有持相同觀點的居民提出:院子裡就有貉巢,專業部門是不是應該及時轉移?實施“狩獵證”誘捕到底有沒有明确标準?
野生動物生态調整雖屬于市容綠化林業部門的主管範圍,但在實施中又繞不開社區基層治理,不僅需要居委會、物業、業委會三駕馬車的齊心協力,更離不開市民的配合。既要保護好野生動物,又要保障好居民日常生活。在生态環境的不斷改善提升中,探尋更多人和野生動物長期共存之道是個新問題,如何和諧共處更是一個新的思考,這其中充滿了無數細節,但隻要是多方合作、共同發力,就應該能實現人與貉的和諧共生。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王軍實習生 李嘉銘)
來源: 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