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呂蒙(孫元晏)
幼小家貧實可哀,願征行去志難回。
不探虎穴求身達,争得人間富貴來。
呂蒙這個人物很有争議,在“荊州之戰”中從“白衣渡江”到勸降傅士仁、糜芳,再到善待荊州士庶并利用關羽使者透露出去,整個作戰計劃天衣無縫,嚴絲合縫,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一舉拿下孫權魂牽夢繞的荊州(劉備所占),堪稱戰術上的大師。然而呂蒙襲取荊州的後果就是劉備和孫權之間的關系徹底破裂,劉備因為伐吳消耗大量的蜀漢的元氣,直到建興三年(即公元225年)才有所緩和;而東吳拿到荊州之後,由于大别山脈的阻礙,無法形成《隆中對》中那種益州、荊州兩路出兵鉗擊關中、河洛地區的效果。所以也有人認為呂蒙襲取荊州是戰略上的短視和失敗。一提到東吳或者說江東集團的戰略,人們往往想到周瑜、魯肅等人提出的“天下二分之計”,而忽略掉呂蒙。其實呂蒙也提出過自己的戰略。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江東集團在戰略上的變化
一提到江東集團的戰略,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其實江東集團的戰略一直是随着環境的變化,處于變化之中的。孫策時期兼向北方和西方擴張;孫權初期放棄北方,一路進攻西方,這個時候的江東才可以說是堅持執行了“天下二分之計”的戰略;等到“赤壁之戰”爆發的時候,這個時候江東集團的戰略又發生變化,曹操進軍到荊州,“天下二分之計”面臨很大的困難,魯肅提出與劉備聯合,另扶植一個勢力幫助自己抵抗北方的壓力。這也是劉備崛起的一個契機。
周瑜在世的時候,孫權一直在“天下二分之計”與“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之間搖擺不定;而周瑜去世後,孫權終于選擇魯肅的戰略,借至關重要的南郡給劉備。然而劉備向益州擴張已經破壞了魯肅戰略的原先的設想。一個強大的劉備既可以是共同面對曹操的助力,也可以是孫權的威脅。尤其荊州在揚州上遊,孫權最賴以生存的天塹就是長江,劉備與孫權共之,且占據上遊的水利,這一直是孫權的心頭之患。
随着劉備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孫權的擔憂就越來越重,兩家的關系越來越危險,魯肅的戰略的實行就越來越受到阻礙。在魯肅在世的時候,盡管魯肅一直小心維持着雙方的關系,但此時兩家的矛盾激發已經不是魯肅能夠遏制的了,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孫權令魯肅抵禦關羽;令呂蒙襲取荊州南部三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一事就是一個體現。魯肅去世後,呂蒙繼承了魯肅的兵馬和工作,防備關羽的威脅。這個時候呂蒙這個對蜀漢的鷹派終于擡頭,随之而來的也是江東集團的戰略的大變動——襲取荊州。而這種改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有着上述的發展的過程,并且已經出現端倪。
呂蒙提出的戰略
雖然江東集團這種戰略上的變化是大勢所趨,而具體還是由呂蒙提出來的。值得一提的是,呂蒙很早的時候,大緻在劉備入蜀的時候就已經提出這個戰略,隻不過一直被孫權擱置,直到與劉備的矛盾愈演愈烈、江東集團北伐不順、兼之鴿派魯肅去世之後,才重新提上日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呂蒙所提出的戰略。主要可以總結成三點。
江東集團在防禦上的重中之重就是全據長江防線,這一點也算是江東集團的老生常談了。早在孫策創業時期,張纮就提過“荊、揚可一”;後來魯肅、甘甯、周瑜都提出要跨有荊州、揚州,全據長江防線,隻不過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呂蒙提出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他提出的時間太不合時宜,劉備和孫權已經聯盟,而且關羽已經坐鎮荊州,兩家的關系又不是太差,孫權又有北伐的雄心。所以這個計劃當然被孫權無視掉了。
要論荊州哪些地點的戰略價值最高,那應該就是武昌、江陵、襄陽。武昌可以扼守荊州到揚州之間的長江水路,作為揚州在西方的一個屏障;江陵位于荊州北部的一片平緩地區的中心部位,西進可以入川;南下連通荊南;北上可以沿漢水向襄陽進發,從劉表統治荊州時期就是軍事重鎮;襄陽則攻守兼備,襄陽鄰近大巴山脈,東北方有大别山脈,兼有漢水的水利,足以成為江陵以及武昌在北方的屏障。更重要的是襄陽同時也是向中原地區擴張的基石。《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前提條件具體下來就是兼有漢中和襄陽。
所以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這樣的評價:“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呂蒙提出的戰略中,就是要全部控制這三處要地。武昌就在孫權手中;孫皎占據江陵;呂蒙自己占據襄陽;加上潘璋深入到白帝阻擋劉備,這個時候孫權在荊州就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全部占據荊襄要地,并且深入到白帝之後,呂蒙還提出讓蔣欽率領一支一萬人以上的機動兵團,沿着長江水路伺機遊動,以便随時支援各處。這就有點類似蜀漢中張飛擔任的阆中太守,或者後來在漢中、南中、永安之間設置的江州都督,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
呂蒙戰略的執行程度
呂蒙原本想為孫權攻取江陵、襄陽兩個重鎮,然而“荊州之戰”後不久就病死了。孫權也可以說是執行了他留下來的戰略,但是程度有限。比如說對益州這邊,江東軍隊隻深入到秭歸,即使在“夷陵之戰”之後也僅僅到與白帝所在的永安相鄰的巫縣,這也是蜀漢和東吳長久為動的國界線;在“襄樊之戰”之後,雖然關羽失敗,但也對襄陽、樊城的城防和軍資造成大量的破壞和消耗,曹魏一度放棄襄、樊,東吳派陳邵占據襄陽,但是後勁不足,不久就被曹仁奪回;解決掉荊州這個後顧之憂,以及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之後,孫權和曹丕的聯盟或者說臣服自然就沒有必要了,曹丕大舉進攻東吳,迫使孫權與劉備再度聯手。可以說呂蒙的戰略隻能說成功了一半,就是全據長江防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看呂蒙戰略中守護長江防線的人員,潘璋在上遊位于荊、蜀之間的前線;孫皎居中坐鎮江陵作為後鎮;呂蒙在襄陽充當進攻中原的橋頭堡;蔣欽在長江遊弋,其中潘璋、呂蒙、蔣欽的政治立場都是淮泗集團,孫皎是孫權宗室,相對于江東世家大戶,都是更加信任和依仗的力量。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呂蒙、蔣欽、孫皎等人去世,陸遜、朱然等江東出身的将領展露頭角。雖然陸遜、朱然擔任要職離不開呂蒙的提拔,但也能看出随着老一輩的淮泗集團的凋零,孫權需要更多的江東人的力量。尤其是陸遜這顆将星的升起以及大放異彩,更被一些人認為是江東世家崛起的重要标志。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讀史方輿紀要》、《中國曆史地圖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