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全國經濟排名第二的龍頭省會,是帶動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戰略性地區。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江蘇省無錫市一個占地面積僅有0.96平方千米的小村落,就創造了集體年收入60萬元的發展奇迹,這個村落,便是“天下第一村”華西村。
“天下第一村”華西村以農業、工業、第三産業循序漸進為發展總基調,經濟騰飛時期村民收入高達每戶600萬元,堪稱新農村的典範。
然而面對國内經濟發展速度漸趨平穩、綠色産業調整升級迫在眉睫,“天下第一村”的名頭能否保住,成為了極大的挑戰。
“仁寶大大”華西村,坐落在江蘇省無錫市江陰縣華士鎮西部,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便是江蘇省有名的貧困村。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面,這個人就是吳仁寶。
華西村的轉機,出現在1961年。
1961年,華西村改組為華西大隊,吳仁寶任書記,在華西村中青年幹部和群衆口中,吳仁寶被親切地稱為“仁寶大大”。
早在華西村改組為華西大隊之前,心系群衆的吳仁寶就對當地的農業、水利、環境、交通等多個要素進行了考察,他一直思索着如何才能讓群衆的勞動發揮最大的優勢、取得最大的回報。
就任華西大隊黨委書記後,吳仁寶的第一件事,便是定下工作總基調: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小小的華西大隊範圍内,除了住房和荒地,留給水稻種植的農田并不富裕,而在按人頭分田地的政策下,這些農田又七零八落地劃分成了超過1300塊的田字格,如果要實行大面積的增産增收,這樣的農業布局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須進行大面積的改造規劃。
在吳仁寶的帶領下,華西大隊的幹部和群衆同心協力,修水渠、建電站,召集村裡的“耕作能手”前往其他農業示範村學習經驗、引進優質農作物,原來1300多塊靠天吃飯的土地,經過八年的時間改造成了400多塊能排能灌、高産穩産的優質大田。
1968年起,《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主要媒體的記者紛紛走進華西,對吳仁寶帶領華西人民學經驗、搞改革的“典型”之路,進行全面的報道和表彰,為其他地區農業改造樹立了榜樣。
一山更比一山高,吳仁寶對華西大隊的期盼卻并不僅僅局限在農業上。
轉型升級如果單靠農業,華西大隊的發展紅利也許能保證一時,卻很容易被那些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的鄉鎮搶過頭去。
而由于公路設施的完善,華西村與沿海工業區有着明顯的互補性:既沒有高昂的地價,又能便捷地拿到原材料,發展工業加工的念頭便在吳仁寶的心中紮下了根。
1972年,華西大隊糧食畝産量超過一噸,吳仁寶“一戰成名”,華西村也成為當年“農業學大寨”的樣闆村。
在農業保質保量的基礎上,吳仁寶帶領大隊幹部和群衆當中的積極分子,開始摸索五金加工的“副業”,從保證溫飽走向了“鼓起腰包”的創收之路。
“以糧為綱”的年代,發展工業還是發展農業,并不是由地方政府拍拍闆,就能敲定的大事。
因此吳仁寶想要發展“副業”,面臨着諸多困難和限制,成功則已,不成功,也許烏紗帽都保不住。
可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優勢,在試點改革上,華西大隊是推行新方案的最佳之地。
關關難過關關過,從原材料到設備到廠房、從技術人員到銷售渠道到合作商,吳仁寶都是親力親為、嚴格把關。
他對摸索新道路的熱忱和付出,成為華西群衆信任他、支持他的關鍵因素,而政府和群衆之間心連心,經濟民生也就自然走向了上坡路。
第一個小型五金加工廠,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内獲得了雙倍的利益,并且遠超農業帶來的收入,不由得讓吳仁寶信心倍增。
當初改造農田的實踐精神,在華西群衆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到1976年,華西大隊集體全年總收入達到60萬,其中工業收入高達28.2萬。
上世紀七十年代,30元的工資能養活一家五口,因此28.2萬元的副業創收,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1979年,華西大隊受國務院嘉獎,“做煞大隊”搖身一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幸福大隊。
一發而動全身,華西大隊給方圓數百裡帶來的經濟輻射,其實早已遠超28.2萬。
也是1979年,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應用,吳仁寶結合華西大隊經濟生産的實際情況,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調整方案:将整個大隊近五百畝糧田由30多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其他勞動力全部轉移到工業建設上來。
這樣的産業調整,自然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幹成的,而華西大隊現有的、單純的五金制造廠也不可能容納這接近全村95%的勞動力。
因此在吳仁寶的安排下,年輕的、學習力強的村民都被送往發達工業區學習手藝,這也算是開創了地區之間技能人才聯合培養的先河。
這些村民分别在鍛造廠、帶鋼廠、鋁材廠、銅廠等多個工業部門學習,返鄉後陸續辦起了以冶金、紡織、有色金屬為主的超過40多個企業,并且在政府的統籌規劃下,形成了“内有序、外有道”的良性循環。
1980年,華西的工農業總産值突破一億元,成為江蘇省第一個“億元村”。
1983年,華西大隊恢複為華西村,吳仁寶在繼續擔任村黨委支部書記的同時,被任命為江陰縣人大副主任。
随着改革開放的到來,華西村發展工業的路徑越走越好,而吳仁寶也在多次前往深圳、廣州、福建等地的調研中,嗅到了經濟騰飛的新勢頭。
經濟特區的開放,尤其是深圳的發展啟迪了吳仁寶,必須推動華西村實現城鎮化,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面貌。
結合華西村農業示範區、工業示範區的優勢,打造“天下第一村”的計劃初步成形,又一條經濟飛躍的道路在華西村展現。
天下第一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廠、九十年代造城”,是華西村經濟芝麻開花節節高、一代更比一代強的精準概述。
而經濟發展得好,政府财政對當地的反哺作用就更強,為了提高群衆生活水平,全面鋪開電力、自來水、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便成為吳仁寶打造華西村的第一步。
2001年,吳仁寶明确提出“天下第一村”的概念,以打造規模化的旅遊經濟群為工作總基調,将華明、前進、向陽、立新四個周邊村納入華西,華西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千米增加到6.53平方千米。
随後又将周圍其他六個村納入華西,面積拓展到15.63平方千米。
結合華西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曆史優勢,在專業團隊的指導下,“華西都市農業示範區”項目正式落地。
該園區總規劃占地面積12700畝,包括園藝中心、無公害蔬果基地、畜牧水産基地、稻麥油料基地等多個部分。
在整個示範區中,園藝中心占地總面積600畝,其中智能化溫室一期總面積18畝,二期總面積擴大到110畝。
這不僅是吸引旅遊觀光的看點之一,而且在結合現代化大棚的科技支持下,成為培植新品種、提供科研合作的創新型平台。
“華西都市農業示範區”,如同當年第一個小五金加工廠一般,成為華西村邁向第三産業的沖鋒軍。
随後,華西幸福園、信仰大觀園、鐘王、牛王、鼓王等一系列景點,如雨後春筍般開展起來,以旅遊産業為主的一系列配套設施建設,代替傳統工農業,成為華西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2004年,華西村被評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而為了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吳仁寶創造性的提出了“一分五統”的管理概念,将華西村的面積拓展到35平方千米,緻力于打造一個“大華西村”。
“一分五統”中的“一分”,意味着村企分開,村歸村、企業歸企業。
而“五統”,則是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
這既能讓政府全面發揮統籌規劃、調配資源的能力,也能讓整片地區形成規模效應,以點帶面、面面俱到。
有了政府的扶持,“天下第一村”的名号也越叫越響,以華西邨博物館、華西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華西金塔為标志的三大建築,一度讓華西村每家每戶銀行淨存款高達六百萬之多。
可萬物盛極必衰,華西村趕上了經濟發展的紅利,卻敗在了大刀闊斧難以注意的細節之上。
千禧年後,“大華西村”政府規劃了近三年的“華西邨博物館”項目開始動工。
背靠當地一座名為龍沙山的山頭、超過10000平方米的大型仿古建築群、兩個主展廳按照北京故宮太和殿、乾清宮一比一複制打造……僅僅是設計概念的公示,便轟動了整個沿海地區。
2012年11月28日,華西邨博物館正式建成開館。
陳列在“太和殿”、“乾清宮”中的藏品數量多達上萬件,其中包含了大量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如祝枝山、張大千等人的優秀作品,也收藏從戰國到明清時期各類古陶瓷器。
以華西邨博物館為核心,華西村每年吸引國内外遊客200多萬名,而坐落在其中的華西龍希國際大酒店,又名華西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華西龍希國際大酒店,陳列了約八千多件字畫、雕刻、陶瓷,共有74層、826間客房、近5000個餐位,是國内最大的單體酒店之一。
整個華西龍希大酒店,從一樓鑲了金漆的接待處,到六十層真金鑲嵌的地闆,到頂樓價值九千萬的兩架直升機,再到價值三億人民币的純金金牛,無所不用奇迹的浮誇風格,讓這棟樓看來了金碧輝煌的同時,也注定了其入不敷出的商業未來。
停滞不前華西龍希大酒店落成後,一度被人指責為“炫富工程”,但在吳仁寶的眼中,這是“農村城市化”的體現,要讓城裡人到農村來花錢!
2013年3月,華西邨博物館開館不到一百天,老書記吳仁寶逝世,不管後來“天下第一村”遇到了哪些經濟痛點,吳仁寶也無疑是華西村的大功臣。
以華西邨博物館為例,盡管一比一複刻了北京故宮,但由于投資費用大部分用于博物館基礎建設,對展館的規劃不夠專業,與國際上通用的投資比例不一緻,這就使得博物館在基礎部分富麗堂皇,展陳部分卻單一缺乏新意,人流量也就越來越少。
而總投資超過30億的龍希國際大酒店,更是遭到嚴重打擊。
按照2012年酒店營業總額為1.5億元的情況,單是大樓固定資産折舊這一項,就使得酒店處于虧損态勢。
而由于2013年中央“八項規定”的出台,厲行勤儉節約已經成為政策法規,大幅提高酒店營收便更加難上加難。
旅遊産業本身的特殊性,使得華西村靠人力建設打造的”新農村“,逐漸在全國衆多旅遊城市的對比中敗下陣來。
随着成都、重慶、長沙等新一線旅遊城市、借助互聯網平台不斷吸引一波又一波遊客,華西村卻停滞不前,甚至即将面臨淘汰。
缺少了外地遊客量,華西村就不得不從“擴大内需”上下功夫。
自2014年開始,華西村對中心村村民的股份分紅制度作出了調整:降低現金分紅的比例,改為發放消費券。
這些消費券隻能在村中的酒店、商場進行消費,有的村民全家在龍希國際大酒店一住就是一個月。
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隻不過是在消耗前二三十年積累的本金罷了。
而21世紀前十年,恰好是我國重工業現代化、科技化的關鍵時期,華西村由于将大量的财政都花費在了打造“天下第一村”的旅遊景點上,生生浪費了原本帶頭發展工業的優勢,想再及時止損、重塑輝煌,恐怕很難做到。
2019年,華西村入選首批江蘇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作為依靠群衆力量走出經濟落後、創造了諸多發展奇迹的示範性鄉村,盡管華西村在一個時期内,經濟規劃走向了錯誤的道路,但這并不能否定其價值,這樣的失誤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道路上寶貴财富。
結合當下共同富裕的理念,華西村整合了經濟發展的優點和痛點,在黑龍江、甯夏各建設了一個“華西村”,為中西部20多個省區開展了一百多場培訓班,帶動外地上十萬人脫貧。
這樣的經濟韌勁,是華西村的傳統,也是如今即使深陷沼澤、也必将走出沼澤的“天下第一村”精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