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想到,《一剪梅》突然在歐美爆紅。
你以為火遍全球的網紅神曲,會是那些帶感、節奏性強的快歌,比如前幾年的《江南Style》《What does the Fox say》這種。
然而,這次的主角卻是韻味綿長的《一剪梅》:
在國外熱門的音樂軟件Spotify上,《一剪梅》在各國熱門歌曲排行榜的成績是:挪威第一,新西蘭第一,芬蘭第二,瑞典第二。
大家可能對Spotify不太熟悉。
Spotify是全球最大的流音樂服務商,用戶規模接近三億,付費用戶占二分之一。
甚至,海外版抖音TikTok,也被《一剪梅》屠榜了。
《一剪梅》的調子,中國人都會唱。
但你能想象一群外國人,用他們沒聲調起伏的發音方式,唱出“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嗎?
覺得畫面太美,不敢想的話,那就點開欣賞一下吧:
我要是他,看到這樣的數據,這樣的場景,肯定忍不住來一個戰術後仰:
什麼叫國際歌星啊?
不過玩歸玩鬧歸鬧,别拿小哥當玩笑。
現在,讓我們好好捋一捋,“神曲”《一剪梅》火出國的全過程。
1今年一月份,來自山東菏澤的特型演員張愛欽,在快手上發布了一條視頻。
視頻中的他,站在雪地裡,對着鏡頭唱了幾句《一剪梅》。
2月,外國網友把這個視頻搬運至油管(YouTube)上,還将視頻命名為《Chinese man in da snow》。
在外網蹿紅後,張愛欽被外國網友取了一個昵稱:EggMan,翻譯過來就是蛋哥。
之後,有外國網友找到費玉清演唱的原版歌曲,剪入視頻裡,發布至抖音國際版TikTok上。
不到兩、三個月,這首歌就成為歐美圈的流行Meme(所謂Meme,可理解為中文裡的“梗”),播放量高達到上千萬。
在TikTok上,#北風飄飄,雪花飄飄# 話題的關注量,一路攀升至五萬。
廣大的外國網友,各發奇想、各顯神通,于是各種版本應接不暇。
有卡通動畫版:
美國有名的卡通動畫《天兵公園》,玩了這個梗。
有漫威複仇者聯盟版:
音樂與視頻一搭配,居然生出了一種奇異的和諧感,好一部苦情大戲,有哭到。
混音版:
甚至還有華爾茲版:
唱法也不同,美聲、hip-hop、小提琴拉唱、吉他彈唱,統統全給安排上。
還有美國歌手翻唱了整首歌,底下還貼心地配有英文翻譯的字幕。
竟然十分好聽。
隻能說,會玩,你們太會玩
《一剪梅》最初在國外流行,是因為外國人覺得“蛋哥”的外型,配上在雪地裡唱《一剪梅》的形象,有種喪喪的诙諧感。
後來外國網友經過一番查找,找到了費玉清的《一剪梅》,發現曲調、旋律十分好聽。
《一剪梅》原曲MV在油管播放次數已超過1600萬
還破解了“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意思,将這句話翻譯為“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 ” (下着大雪,刮起大風 )。
這句寫意的歌詞,就這樣演變成英文版“我太難了”。
外國網友認為,《一剪梅》中的“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正合時下,疫情期間大家的心理——
隻能喪在家,喪中帶着慘。
再延伸一下,就變成:困難太多,無力改變。
于是,“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在國外的畫風就是這樣的:
喪中帶着一絲絲好笑,是怎麼肥四
疫情“當道”、經濟下行的至暗時刻,隻能呆在家裡自娛自樂。
于是,大家開始苦中作樂。
“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甚至被收錄入Urban Dictionary,解釋為“這句話是萬能的,哪裡都能用”。
這首三十八年前的歌,以别樣的方式,引起了新一波的造梗潮流。
《一剪梅》是費玉清1983年專輯《長江水·此情永不留》中的一首歌。
後來成為台灣同名電視劇《一剪梅》的片頭曲,也是2009年霍建華、呂一主演電視劇《新一剪梅》的片頭曲。
2015年電影《夏洛特煩惱》播出,《一剪梅》被用作插曲,也在網絡上造了一波梗。
對于多年後,《一剪梅》為什麼會在國外火起來,國内各大自媒體、各個平台都在發問。
還有人玩起諧音梗來解釋,這是“肺愈清”和“疫減沒”的好兆頭。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号。
連“蛋哥”自己都一臉懵逼。
張愛欽在接受采訪時說:
當時(拍視頻時)出去吃飯下着大雪,就簡單唱了兩句,到現在也不清楚為啥會這麼火,可能是當時心情有些不好。
但細究這件事會發現,這首歌在國外火起來的原因,除了“蛋哥”張愛欽拍攝視頻時心情不佳,能引發網友“不嗨森”的共鳴,襯托出“風雪滿天”的意境外。
其真正的原因,與上述讨論的話題,并沒有多大關系。
不刻意、不經意地就火起來了,同樣也會很輕易地息下去。
費玉清本人知道了,恐怕隻會哈哈一笑。
這首歌的爆紅更像是,偏離了原來的語境的别一種解讀與傳播。
像《涼涼》,原本是電視劇的主題曲。
誰能想到有一天,《涼涼》是可以随便送人的呢?
一首歌在全國,甚至全球爆紅的原因,大抵分為這幾個層次:
一,新載體。
二,新解讀。
三,歌本身的魔性特質。
所謂新載體,是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的新。
同時,還有時代新解讀。
舊歌新解讀,合時機,迎着風,都能燒起來。
此外,旋律、歌詞有魔性。
要麼是《Despacito》這種旋律控,或鳥叔的《江南style》這種極具動感的曲風。
要麼是《一剪梅》這種另辟蹊徑的“魔性”唱法,和富有意蘊歌詞的新解讀。
2但,若論音樂方面的輸出,《一剪梅》就真的一點也算不上嗎?
不少聲音确實這樣認為:《一剪梅》火了,跟這首歌可沒什麼關系。
節選自新周刊:《一剪梅》火了,跟這首歌可沒什麼關系
大部分的意思就是:大家洗洗睡吧,别以為老外是真心喜歡這首歌。
被視作幾乎是被歐美音樂哺育長大的華語流行樂,在一些眼高于頂的人眼裡,似乎一文不值。
無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八、九十年代,我們幾乎都是被國外音樂影響長大的——
歐美流行音樂影響華語流行音樂,日本音樂影響港樂。
在這種情形下,華語音樂總顯得沒多少底氣。
可真的是這樣嗎?
80年代,港樂購買日語歌的版權、進行翻唱的方式,至今都在被人诟病。
可似乎沒人意識到,港樂的翻唱,讓原曲更紅。
翻唱,也是另一種程度上的彼此欣賞和與有榮焉。
在這種情況下,歌曲的原唱,總會和翻唱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比如玉置浩二,和譚詠麟同框合唱過《酒紅色的心》。
在2013年的香港巡回演唱會上,邀請過李克勤做演出嘉賓。
也曾在演唱會上,演唱過張學友的《月半彎》。而《月半彎》翻唱自玉置浩二《夢のつづき》,由玉置浩二作曲。
2003年8月,索尼音樂發行了一張專輯《永遠最愛》,收錄張國榮翻唱的十八首經典日文歌,裡面包括山口百惠、谷村新司、玉置浩二、中森明菜等人演唱的原版歌曲。
谷村新司多次在自己的演唱會上,演唱歌曲《花》(《共同渡過》的原曲),懷念張國榮。
可哪怕原唱與翻唱者再惺惺相惜,對于翻唱,大家的偏見仍然存在。
翻唱,往往會被一些人視作丢人的事情、更有甚者被看作歌手的黑曆史,粉絲們都避之唯恐不及。
哪怕演唱者帶着緻敬、欣賞和喜愛的态度。
像,風靡全球的《Despacito》,幾乎各種語言的版本都有。
這時,我們可以帶着坦然的态度看待。
可一旦發現,喜愛的歌曲翻唱自别國,就會生出一些别樣的心态。
但别國的音樂人,也會因為喜歡而翻唱我們的歌啊。
來自歐洲的弗雷德樂隊(FD5),因喜愛中國文化,将一些中文歌曲,《因為愛情》《緻青春》《親密愛人》《匆匆那年》翻譯成法語,進行演唱。
丹麥流行樂隊Michael learn to rock,2004年翻唱了張學友的《吻别》。
這個樂隊2006年的專輯中,收錄了崔健《一無所有》的英文翻唱版《I Walk This Road Alone》。
談到崔健,那不得不提,中國搖滾對國外的影響同樣也不小。
日本人曾為中國搖滾做過一個名叫“Chinese Rock Database”的網站。
網站涵蓋了國内衆多搖滾音樂人和樂隊,即便是石家莊、秦皇島這樣非熱門城市的樂隊,也收錄得明明白白,可稱得上日文版“中國搖滾百科”。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日本漫畫家松本剛,因熱愛中國搖滾,創作了一本漫畫,名叫《北京的夏》。
漫畫講述一名叫“徹”的鼓手,鼓動一群生活在北京胡同、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即漫畫中的“黑豹”樂隊,在1990年6月某一天,躁動北京的故事。
漫畫映射了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搖滾的發展狀況。
在漫畫最後,作者介紹自己是黑豹樂隊的忠實粉絲,還将漫畫裡提到的歌曲做了總結介紹。
像極了賣安利的自己
1991年10月,崔健獨立制作的電視音樂片《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在美國榮獲三大音樂獎之一——MTV大獎中的“觀衆最喜愛的亞洲歌手獎”(VIDEO MUSIC AWARD 1991 MTV ASIA VIEWERS CHOICE AWARD CUIJIAN "WILD IN THE SNOW")。
而此獎項是首次為亞洲地區設立,換句話說,更像是因為崔健,才開始在亞洲設立。
國外對中國搖滾樂的關注和研究,自上世紀末開始就未間斷。
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澳大利亞導演Shaun M. Jefford制作的紀錄片《北京朋克》。
2009年,在北京工作與生活的美國自由攝影記者Matthew Niederhauser,出版了個人攝影作品集《首都之聲:北京的地下音樂》,向世界展現中國搖滾青年的生活狀态和精神世界。
可看看現在,被外國人視為寶藏的中國搖滾,卻在自己的地盤遭受冷遇。很多人一聽到“搖滾”倆字就覺得是小衆,是上個世紀的過時東西。
明明自己本土就誕生過真正閃爍着光芒的音樂,卻不去了解、不去珍惜,然後輕飄飄地來一句:中國音樂對外輸出是0。
這就是典型的傲慢與無知。
不止音樂,電影方面的輸出,也沒在怕的。
今年《花樣年華》上映二十周年,原定在戛納重映,雖因疫情原因被擱淺,但華語經典電影的影響力一直不絕。
今年五月份,《霸王别姬》在韓國重映,是繼2017年在韓國的又一次重映。
哪怕是疫情期間,觀影人數也突破了七萬。
反觀現在,那些全靠打榜拼流量的“僞輸出”,與以前的經典作品、靠本身的質量火起來,形成了明顯反差和對比。
《一剪梅》是靠梗火起來的,這是事實。
但在《一剪梅》MV下,有大量外國樂迷被這首歌感動,也是事實。
老外:這是一首美妙的歌,這是一首偉大的歌
為了這首歌,我要學中文
因此,說《一剪梅》的爆火與文化輸出無關,這個結論并不妥當。
更何況,在《一剪梅》輻射下,外國網友瘋狂造梗,與資本、粉絲不斷為歌手打榜、做數據,這兩種現象放在一起——
哪個是真火了,哪個是僞輸出,顯而易見。
3仔細想想會發現,那些評價華語音樂的輸出為零的論斷、因自卑而生出的戾氣,其實很有意思。
這種看似無根由的戾氣增長,把他人貶得一文不值,站在整個音樂史的制高點上,以為指點了整個音樂圈,可隻顯露了他們無理由的倨傲,且不可理喻的思維方式。
同時,一旦發現别人優秀,就會産生一種己不如人的自卑心态。
不是沒有輸出,隻是大家将眼光局限于一隅,隻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同時,一群人也将打榜視為理所應當。
并且,在同樣的情形下,那些群情激昂的戾氣也不複存在。
隻留下外國網友幾臉懵逼。
機械式打榜的畸形思維,架在新時代粉絲的腦袋上。
——做數據就是一切,隻要數據好,自家哥哥就有飯吃。
和,自卑心态下的全盤推翻,評價華語音樂一無是處的戾氣四溢。
與外國人對待我們音樂的心态,構成了一副很奇異現象。
而外國人對待我們音樂的态度,則簡簡單單:
好聽就翻唱。
好玩就造梗。
喜歡就接觸。
讨厭就質疑。
其實輸出,完全沒有那麼複雜。
在造梗流行的今天,《一剪梅》變成了國外的梗,容易讓人進入兩個極端。
一方面讓人覺得,是有影響力的音樂輸出。
另一方面,也容易讓人将這首歌的爆紅,看作是一種無厘頭,甚至尴尬的、算不上文化輸出的傳播——與文化輸出沒關系,隻是一個梗罷了。
未接觸過八、九十年代音樂的95後、00後,一邊接受流量模式下的糟粕,一邊轉頭看向過去,又探頭看向國外。
一些人,一邊為音樂輸出着急,一邊群嘲華語音樂。
華語音樂陷入一種尴尬的境地,不少人開始喜歡把“華語音樂已死”挂在嘴邊。
音樂、影視行業近幾年的發展狀況,如大家所見,的确毫無生機。
應證了那一句,不在寂靜中爆發,就在寂靜中滅亡。
老一輩不是老了、隐了,就是顯出江郎才盡之态。
周傑倫最近發布新歌《Mojito》,算是他近幾年新歌作品裡,較好聽的一首。
雖然與當年的歌相比,有點顯得平了,但大家依舊很給面子。
《Mojito》在古巴首都拍攝,以至于讓古巴的搜索熱度一天之間上漲了1113%,甚至驚動了古巴駐華大使。
這種面子,更像是期許,因為我們似乎隻能從“老”歌手裡找安慰了。
新生代的歌手,無論是能力上,還是人數上,都太單薄。
于是,一首《Mojito》就能掀起狂風巨流。
而一首《Mojito》,哪怕屬于周傑倫所有歌的一般水平,也是華語圈的真·頂流。
同時,周傑倫也逐漸顯出了朝着流量發展的趨勢。開始入駐快手,進入了短視頻的門檻。
短視頻急速發展,一切追求短平快。很明顯,現下火起來的歌,也都是依附短視頻發展起來的。
《一剪梅》就是很好的例子。
同樣,短視頻造就的梗,熱得快,冷得也快。短視頻追求的短,與歌曲對整首旋律完整的要求不符。
一些人将短視頻帶起來的歌曲,分為兩類,經典歌曲翻紅與網絡爆款歌曲。《一剪梅》就屬于前者。
在這種不太良性的生态下,去強求不帶梗、與短視頻無關的音樂輸出,顯得牽強和“過時”。
《一剪梅》這個意外的口子,不知道會持續多久。
但同時也保存一些希望:希望當華語音樂真正發展到,真正有底氣的一天。
那時,我們不會再因為,一首三十多年前的歌作為梗在外國流行,而感到丢人。
同時,更希望不會出現有一天,粉絲打榜打到國外去,被人質疑“這人我都不認識,為什麼排第一?”,而我們卻覺得理所應當。
參考資料
文獻:
吳群濤:
《另類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
大象音樂空間:
《有這樣一本日本漫畫,濃濃地滲透着對中國搖滾的熱愛》
視頻:
《大陸網紅搞笑亂唱 費玉清「一剪梅」變世界洗腦歌》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