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語雲:"五嶽歸來不看山。"哪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是也。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是泰山。泰山被稱為五嶽之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杜甫筆下的泰山是怎樣一番景象吧。
杜甫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讀他的詩歌,可要注重品析字詞哦;還有一點也要注意,杜甫詩歌的主要風格是"沉郁頓挫",學過這首詩後,你有這個感覺嗎?
二、識體裁:五言律詩(從音韻學上來看,本詩的體裁有人認為是古體詩。音韻學我們現在不學,我們暫按律詩來學習。)
三、讀正确:1.結合電子教材上的注音讀。
2.注意以下字詞讀音:
岱宗( dài ) 未了( liǎo ) 決眦( zì )
曾雲( cénɡ ) 夫( fú)
3.讀準節奏:大家讀讀看 ,221、212、23哪個節奏更合适。
1.題解:嶽:指東嶽泰山。 詩題意思:遙望東嶽泰山。
2.自己猜想:
(1)詩歌應該寫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情感或啟示?(養成一邊讀一邊動腦猜想後邊内容的習慣,可培養自己的語感和理解能力。)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哪些詩句與題目中的"望"字相呼應?望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五、讀懂詩歌的意思:1.讀文下注釋和我的補充注釋,理解詩歌的大意,記下自己的疑問。
2.補充字詞注釋:
夫:無實義,但在文中有加強語氣的作用。 青:青翠的山色
未了: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了:盡。
神秀:神奇秀美。 曾:同"層",重疊。
決眦:眼眶裂開、盡量睜大眼睛去看。
3.疏通詩句意思:
一二句: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大地,依然可見那青翠的泰山延綿不斷。
三四句:天地間大自然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聚集,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好像黃昏和晨曉。
五六句:看峰巒中層雲叠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七八句:啊,将來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覽山。啊,衆山匍伏在泰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六、賞析詩的寫作方法,歸納提煉主題:
1.賞析寫作方法:
一二句: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 突出了泰山的景色秀麗和綿延不斷。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強化了這種感情。"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
這兩句是遠望,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現詩人的驚歎和仰慕之情。
三四句:前一句運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通過寫大自然對泰山的眷顧偏愛,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這是虛寫。 後一句運用比喻手法,将泰山比作刀,通過寫陽光被泰山分割而造成山北山南明暗不同的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雄偉高大,這時實寫。
這兩句是近望,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遮天蔽日、雄偉高大。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五六句:運用細節描寫,通過寫層雲叠起和飛鳥歸林這兩處細節,又一次表現了泰山的景色優美。還用"蕩胸"和"層雲"寫人的感受: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由"歸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寫這些詩人的感受和行為,從側面表現泰山的景色優美。其中蘊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這兩句是細望。表現詩人被泰山的美景深深地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七八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泰山之境景而産生了登臨泰山的願望。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兩句是願望,是虛寫。
該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是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八、《望嶽》為什麼沒有"沉郁頓挫"之感?1. 《望嶽》的風格:高昂豪邁。
2.作者簡介: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為杜少陵,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被稱為"詩史"人稱"詩聖",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杜甫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20-35歲:讀書遊曆, 35-44歲:困居長安, 44-48歲:陷賊為官,48-59歲:漂泊西南。
3. 《望嶽》寫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24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羁的漫遊生活。他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 山東等地),這首詩便是寫于這段漫遊途中。一說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24歲的杜甫離開長安,到兖州(今山東省)去探望父親,之後由齊入魯,途徑泰山,便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4.結論:《望嶽》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字裡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反映了詩人青年時期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我想,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就沒有杜甫和那個時代的人們人生的颠沛流離,當然我們也讀不到杜甫那特有的"抑郁頓挫"風格的偉大作品。他的作品風格本該和李白相似。真是時事造就作家啊!希望對同學們的寫作有所啟示。
九、回看前面的疑問,學到這裡解決了嗎?十、作業:1.熟讀、背誦、默寫。
2.完成相應的書面作業。
一、理解性默寫:
1.詩中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形象的語句是:
2.. 詩中虛實結合,描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詩句是:
3. 杜詩中表現泰山高峻,幽深的詩句:
4. 詩中充滿哲理的句子是:
二、選擇題:
1. 下面對詩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氣。
B.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
C.颔聯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詩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後兩句是詩人登上泰山後的感受。
2. 對這首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的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這首詩描寫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發作者仰慕贊歎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
C.“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上句寫泰山是實寫,下句是虛寫。
一、理解性默寫: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3.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4.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二、選擇題:
1.答案:C 解析:整首詩都在望字上下功夫,最後兩句是寫想象中登山的情景和感受。
2.答案:D 解析:上句是虛寫,下句是實寫。
參考資料:1.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七年級下冊)。
2.21世紀教育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