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湛兮
(原創不易,抄襲、洗稿、未經授權的轉載必究。)
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曾說:人生的不幸大多源于對自己的事情采取了錯誤的思考方式。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如何才能讓自己避開錯誤的思考方式呢?
在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錯覺的法則》一書中提出了一則建議,即了解錯覺并善用錯覺,利用錯覺的法則讓自己更接近成功和快樂。
乍一聽,可能有小夥伴會覺得這不僅反常識,甚至有胡說八道的嫌疑。
因為“錯覺”一詞,在傳統認知中是一個偏向于貶義的詞彙,意味着不着邊際和不可信。既然其本身的詞義都不好,又如何能帶來好的結果呢?
其實,不然。
錯覺,原本是一個心理學詞彙,是指人們觀察物體時,由于物體受到形、光、色的幹擾,加上人們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誤認物象,會産生與實際不符的判斷性的視覺誤差。
錯覺,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扭曲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存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為與實際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
換句話說,就錯覺本身而言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更多的時候它類似于一種心理暗示,而這種心理暗示是正向還是負向取決于我們自身賦予它的意義。
具體該怎樣理解呢?我們先從大腦的結構說起。
簡單的講,我們的大腦分是由3層結構構成的。位于最外層的是大腦新皮質,我們常說的“左腦”、“右腦”就是其左側和右側,主要負責用理性和感性的方式聯動的去處理問題;
位于第二層的大腦邊緣系統被稱為感性腦,負責發出食欲等本能欲望以及各種或好或壞的感情信号,比如開心、生氣、憤怒等。
位于第三層的腦幹被稱為反射腦,主要控制自律神經、激素、呼吸和調節體溫,是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是輸入和輸出,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功能去掌握并運用“錯覺”。
其基本原理是:大腦對于輸入的所有問題都會通過輸出的形式予以回應,并就此形成一個回路,這種輸入輸出的回路會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被強化,最終深入潛意識,直接影響我們的知、行、意,即認知、行為和意識。
比如,對于“為什麼做不到(或我不開心)”這樣一條輸入,大腦就隻會輸出幾條“做不到的理由(不開心的理由)”,然後再次輸入“做不到(我不開心)”這個信息會不斷的在腦子裡被重複強化,漸漸的自己的知、行、意也就會被牽着走;
與此相反,如果輸入的内容是“怎樣才能做到(或怎樣才能開心)”,大腦就會輸出“為了能做到可以采取的方法(能開心的方法)”,然後再次輸入“能做到(我會開心)”這個信息,這種回路在幾番循環後會被進一步強化,最終影響我們整個人的狀态,讓我們變成積極的行動派而不是自怨自艾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内心泥潭中。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不是有自我催眠的嫌疑?其實不然。
我們更需要明白一點,人的大腦有一個特點——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上,就會無視其他的可能性。
而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也可以說利用這個“錯覺”從正面去引導自己讓自己樂觀向上、活力上進,避開消極、錯誤的思維模式,更有信心和動力的去接近成功和快樂。
建議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巧用“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是建立、訓練某種良好行為的治療技術或矯正方法,也稱“正強化法”。通過及時獎勵目标行為、忽略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标行為的産生。
其原本是用于心理咨詢師治療求助者的專業方法,但是在此,我們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以自渡。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要有意識的所使用正面積極的言語和行為,盡量讓自己處于愉快的狀态,強化好的錯覺,比如時常告訴自己“我有自己的優點、這件事我一定能做成”等等,讓自己的腦回路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多一些愉快的情緒和記憶,助力産生好的知、行、意。
請記住,遇事要相信自己能解決,并多去想如何才能解決随後要盡量将之付諸實踐,不要害怕失敗,要知道即便有時很多事情的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總會從中吸取些經驗教訓并最終受益。
2、學會運用“前提條件”、“已知條件”正确确定“目标”
所謂“前提條件”是指做要做成某件事所必須的條件;“已知條件”是指自己已經擁有的條件,在已知條件的範圍内探尋所有可能性,對事情的脈絡進行透徹的分析,即“自我解讀”;
簡單的說,就是做事前先考慮前提條件,然後在與之對應的已知條件的基礎上确定目标采取行動,通過試錯不斷修正,最終實現理想。
這種方式有别于傳統的不問前路、不計艱辛的埋頭苦幹,主要強調要在分析了解了現狀與自身情況之後再有針對性的确定目标并開始行動,期間遇到阻礙關注點在于如何調整繼續前行,旨在有的放矢避免搖擺不定和畏難放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