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運動的十大症狀?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越動越受傷?——一張運動處方避免健康之“傷”,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過度運動的十大症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越動越受傷?——一張運動處方避免健康之“傷”
新華社記者
國家體育總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近4億人,到2020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4.35億人。
參加鍛煉是為了身體健康,但近年來随着健身人群的猛增,遭遇運動損傷的人群也在不斷擴大。為了健康而健身,卻因為不科學的健身遭遇傷病,正日漸成為全民健身通向全民健康的阿喀琉斯之踵。
“科學健身”說來容易,但真正落實到每個健身人頭上卻并非易事。從健身到健康,絕大多數人目前還缺少一張專屬于自己的“運動處方”。
運動損傷不再是運動員“專利”
跑友王老師為了提高成績開始瘋狂上量,每天15公裡、一周5次,跑完發個朋友圈,一群朋友紛紛點贊,後來繼續加量,每周跑4個半馬,很快發現右膝蓋外側疼痛難忍,結果綁繃帶休息了4個月。
某銀行職員為了減肥開始跑步,每天在公園裡慢跑12公裡,每周4次,跑了半馬跑全馬,慢慢發現左腳腳後跟下面開始疼,這樣跑了兩年,把跟腱跑斷了。
……
這些都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真實案例。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楊渝平告訴記者,他們2017年做了7228例運動損傷手術,今年到目前已經将近8000例,這其中絕大多數是普通的體育愛好者。以去年為例,運動員手術量415例,隻占全年手術量的5.7%。普通體育愛好者受傷的項目中,籃球最多,其次是足球、羽毛球,多為韌帶損傷。
而且,這還隻是手術統計,很多輕微的運動損傷并不在統計之列。“我們通常統計的都是手術損傷,對非手術患者的觀察比較少,這是中國的缺陷。”楊渝平說,需要手術的包括半月闆損傷、前交叉韌帶損傷等,但絕大多數人的損傷是不需要手術的。以跑步為例,接觸的病例中,有32.03%受過兩處與跑步明确有關的傷害,包括膝關節疼痛、踝關節疼痛、前腳掌疼痛等。
複旦大學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研究室主任陳世益也說,以華山醫院為例,現在所做的每100個病例中真正屬于運動員的估計不到10人,運動愛好者占了60%-70%左右。
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直言,現在很多人有了健身意識,但其中大多數仍然處于盲目健身階段,恐怕未來若幹年運動損傷人群還将進一步增大。
什麼是運動處方?
對于缺乏專業指導的普通健身者來說,科學鍛煉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專家們則坦言,運動就有可能出現損傷,但因噎廢食卻也絕對要不得。既要健身,又要避免運動傷害,“魚與熊掌”如何得兼?
陳世益說,目前還有一些病例是不愛運動的,但出現了退化性的改變與疼痛,需要運動醫學治療康複,這類人群也在增多。面對如何盡量避免運動損傷的話題,運動處方成了專家們提到最多的解決方案之一。
什麼是運動處方?
馬拉松急救保障機構“第一反應”賽事保障總監廖育鲲認為,運動處方概念的核心是“處方”,而不是訓練計劃或方案,雖然目的是指導訓練者針對性地按計劃進行科學鍛煉,但本質上并不是為了服務全民健身,而是用處方的形式對康複期的患者和長期從事某項運動的專業、業餘運動員及愛好者,根據身體情況(經過定量化的檢查),對适合其狀況的運動項目、強度、時間、頻率提供量化的方案。
簡單說,運動處方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訓練計劃,而是要根據個人情況對其運動選擇提供的一個量化方案。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軍說,運動處方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要因人而異、要保證有效性、安全性和全面性。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原所長李國平進一步解釋說,全民運動應當是科學運動方案,全民健康中的運動處方是治療慢病的科學處方。運動造成傷害開的處方也叫運動處方,但更叫康複處方;針對關節肌肉的也可以叫運動處方,如果介入了其他藥品理療,就叫康複處方。
為什麼我們需要運動處方?
楊渝平指出,造成運動損傷主要包括四個原因:第一是先天因素,不适合某項運動但本人并不知道;第二是存在訓練誤區,比如缺乏肌肉力量訓練;第三争強好勝,過度運動;第四是治療方法不當。
專家們都認為運動處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做評估,而且是一種動态評估。評估你是否适合某一項目,評估這個項目你需要多大的強度、頻次等等。但現實中,很多健身愛好者往往是有了雙跑鞋就開始跑步,買了雙球鞋就上場踢球、打球,等到遭遇運動損傷了卻悔之晚矣。
楊渝平說,人類都有解剖缺陷,比如韌帶損傷和基因是有關系的,韌帶軟的人韌帶就容易斷,“我們會做個分數評估,如果分高的就不建議足球\籃球,适合柔軟性的運動,所以建議大家先做個評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郭建軍表示,任何人都需要有最佳強度的運動,強度過大,有風險,強度過小,沒有效果。這個最合适的強度,醫學上稱之為靶強度。強度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個體化的,而且是動态的,因此,臨床上非常重視體質評測,必須給出個體化的運動強度處方。
廖育鲲舉例說,有位跑齡兩年的馬拉松愛好者,兩年間追求不斷突破個人最佳成績,結果在某次比賽的參賽周期中大量訓練,但缺乏科學的恢複手段和監測,在比賽前仍通過“努力訓練”備戰,結果在比賽中心率一直居高不下,最後心髒驟停,幸好被急救人員救回。
他認為,近年來路跑運動大熱,但一些跑步愛好者錯誤的将訓練評測、訓練計劃和方案等同于運動處方,會去找專業教練根據自己的體重、身高、肌肉水平等制定訓練方案和計劃,卻不會去醫院做運動平闆測試,了解自己的心肺功能指标和心血管健康狀況,了解自己的運動極限,并根據檢查指标和醫囑去設置和管理自己的心率區間和極限進行科學、安全訓練。
李國平認為,健身是為了健康,是一種自我鍛煉,現在有個誤區把健身變成了一種競技行為,追求成績,忽視了個人的承受能力,現在這方面的知識和宣教還是太少。“全民健身要講科學,要有一套科學健身的方法和原則,有一種對各種因素危害的排查,比如心髒能力隻能跳100次,就不能做極限運動150次、200次。所以要做篩查,要做負荷試驗,科學運動裡,要有防範意識和安全意識,專業人士要有評估,不僅是血液指标,還有身體素質數據,基本運動能力,心肺能力,平闆試驗等。”(執筆記者王恒志,參與記者:林德韌、王浩宇、朱翃、馬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