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無線充電,它的誕生其實并不晚,甚至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一個叫「特斯拉」的物理學家就已經開始做了無線輸電實驗。
這個詞出現在大衆眼中,一定程度上開始于 Apple 推出的 iPhone 8 系列(同期 iPhone X)。在 2017 年這三款新機搭載了最高支持 7.5W 輸入的無線充電技術。依托于 Apple 強大的行業領導力,此後支持該功能的手機越來越多,無線充電就有了大面積的落地。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讨論一下關于「無線充電」的一些相關知識,梳理一下它的發展曆史。
什麼是無線充電?
應用在手機上的無線充電主要為電磁感應式。整個工作組通常包含發射端和接收端,對應的就是無線充電器與手機内部的線圈。
它的原理是:【電生磁,磁生電】。
這就是物理知識了:電和磁場在一定條件下其實是能夠互相轉換的。
充電發生的流程為:
在無線充電基座(無線充電器)裡,一定功率的交流電引發磁場變化,因為電磁感應的存在,手機内部的線圈感應到磁場的變化,就會在線圈内形成電流,繼而實現給手機電池充電。
整個過程無需給手機插入電源線,但别搞錯,發射端的充電器依然是需要插入電源線的。
也就是說,「電」隻存在于充電器與手機内部,對于中間空氣層,用來轉換的能量以「磁」的形式而存在。
說說無線充電的發展曆史。
我們隻要抓住幾個關鍵詞就可以了:Qi、A4WP、PMA。
無線充電領域的組織與标準
在 2015 年 PMA 與 A4WP 合并之後,目前市面上的無線充電标準有兩種:
1、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 的 Qi 标準,由 24 席理事成員共同領導。
2、AirFuel Alliance (AFA) 的 AirFuel Resonant(A4WP 标準)和 AirFuel Inductive(PMA 标準),由 15 席理事成員共同領導。
A4WP 及 PMA 合并成為 AirFuel 聯盟 之後,其内部存在兩個不同的标準,進行雙模發展解決方案并提出認證計劃,嘗試讓兩種标準一起發展在不同的應用環境,未來将集成磁共振與磁感應技術,推動無線充電統一标準。
在這其中,Qi 标準是我們接觸最多的無線充電标準。
首先,要糾正大衆的錯誤叫法,Qi 并不是英文拆開來念,而是合起來念,音同「氣」,含義在亞洲哲學中代表「炁」—— 一股無形的能量。
Qi 作為一個通用标準,任何品牌的産品帶有 Qi 标識就可以用 Qi 無線充電器充電。這個标準于 2010 年引入中國。
如今市面上的手機基本上都支持 Qi 标準,但就如同隔壁有線快充協議一樣,要形成一個大一統的标準顯然任重而道遠,光是從 5W 到 7.5W 就經曆了好幾年的時間,這樣的效率可實在難以滿足激進的探索者們。
于是無獨有偶,私有協議的發展就開始了,以國産品牌為代表的手機廠商,也逐漸踏上了無線充飛速發展的道路。
一些關鍵的節點
目前,小米已經宣布 80W /120W 無線充電已經相繼在實驗室得到實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各大廠商會為消費者帶來更成熟且更便捷的方案落地,比如隔空充電,總之無線充電的未來是可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