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奶奶還是姥姥呀?”
“是爺爺奶奶親,還是姥姥姥爺親?”
相信很多孩子都曾面臨過這樣的“靈魂拷問”,雖然都是“隔輩親”,但一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總想分個上下高低。
且如果孩子給出的答案不夠滿意,老人心理上還會感覺不太舒服,回贈孩子一個“小白眼狼”的評價。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國内外不少研究者都曾進行過相關的調查和實驗,而答案可能會出乎一些人的意料。
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誰跟孩子更親?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約克大學的埃菲爾德教授就曾針對“喪子家庭”展開調查,結果顯示當孩子英年早逝時,老人中最傷心的是姥姥,其次是姥爺和奶奶,排在最後的是爺爺。
時間來到2009年,美國路德學院的畢夏普教授調查了200多名美國大學生和老人的互動情況,結果發現,他們與姥姥的聯系最頻繁,和爺爺的聯系最少。
來自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坦斯卡甯教授,也曾針對英國4000多名的青少年做過專項調查,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姥姥會給自己買更多的零食,也更願意滿足自己的需求。
通過這些研究者的研究結果,我們不難發現,老人與孩子的親密順序,從高到低排列應該是姥姥、奶奶、姥爺、爺爺。
而對于這樣的結果,《進化心理學》中也曾經提到一個可能的原因,即“父子關系的不确定假設”。
這個假設的意思是,當媽媽把孩子生下來時,從概率上說,她可以100%确定孩子是她自己的,而父親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對孩子的感情投入上,媽媽會比爸爸更多。
當把這樣的假設套用在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身上時,就會出現姥姥和奶奶對孩子最親,姥爺和爺爺次之的結果。
當然,以上的結論都是基于統計學、心理學假設所得到的結論,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情況,最終的結果肯定都不同,所以“萬事無絕對”,老人和孩子的關系還是會受到衆多因素的影響。
老人與孩子的關系和哪些因素有關?1.老人的養育理念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着自己的思想觀念,老人秉持怎樣的教育理念,會大大影響孩子的想法。
如果奶奶有很強的占有欲,經常在寵愛孩子的同時,灌輸“我和你最親,姥姥姥爺屬于外姓人”的理念,那麼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難以和姥姥姥爺太親密,乃至于把他們看做可有可無的“遠房親戚”。
2.照顧孩子的時間長短
任何關系的養成都離不開天長日久的相處,在老人都對孩子十分寵愛的前提下,往往是誰照顧孩子時間更長,更容易受到孩子的“青睐”。
另外根據心理學上的“依戀理論”,孩子在3歲前會與養育者建立“依戀關系”,如果老人能在3歲前親力親為多多照看孩子,那麼孩子也會感覺與其更親密。
3.父母的引導
父母的引導也是老人與孩子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寶爸寶媽對老人的态度,會大大影響到老人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比如在有的家庭中婆媳矛盾突出,寶媽又是教育孩子的“主力軍”,一旦其經常在孩子面前建立奶奶的負面形象,那麼孩子自然而然會與奶奶感到疏遠,與姥姥姥爺更親近。
每位老人都與孩子血脈相連,沒有“親疏之分”
其實當孩子被詢問“你與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誰更親”時,那麼提問者本身就為孩子留下了一個很強的指向性——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與你的關系是不同的,必須要分個親疏遠近出來。
而對單純的孩子來說,很容易會開始在心底對老人們相互比較“爺爺奶奶對我更嚴厲,姥姥姥爺陪我時間多”,不經意間與某一方感到疏遠。
事實上每位老人都與孩子血脈相連,都有着一顆疼愛孩子的心,哪有什麼“親疏之分”。
不論是老人自己,還是寶爸寶媽,與其詢問孩子類似的問題,倒不如多琢磨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大家一起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才更有意義。
歪媽結語:
無論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與孩子的關系都是相同的,沒必要進行區分。
而對年輕家長來說,在平時與孩子和老人的相處中也要多多注意,避免為孩子帶來不好的引導,老人疼愛孩子的心都是相同的。
今日話題:你認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誰和孩子更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