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
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華裔建築設計大家貝聿銘先生,時至今日,仍有兩個項目被時常提起,而且都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是北京的香山飯店,一個是巴黎的盧浮宮改造。
兩大建築設計稿都被怼,結果卻是雲泥之間
江南園林式的北京香山飯店
北京香山飯店——落成後7個月,貝聿銘就拿到了建築界“諾貝爾獎”- 普利茲克獎;他是該獎的第5位獲獎者;并且是拿到該獎項的第一個亞洲面孔。
獲獎的理由:不對過去橫加批評,而是撷其精華,成就自我。似乎就是頒給北京香山的......。
然而,貝聿銘的設計由于與需求方的期望值差異過大,設計思路被項目方上下一緻不認可,導緻施工過程中被偷工減料、後期不被相關部門重視,最終成為貝聿銘先生心中永遠的痛。
盧浮宮的廣場上巨大的玻璃金字塔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設計稿階段曾招來全巴黎的一緻抵制。據貝聿銘回憶,他投入盧浮宮擴建十三年中,有兩年的時間都花在了吵架上。隻是因為密特朗總統的鼎力相助,才使得盧浮宮玻璃金字塔項目繼續下去。
但,從現在的最終結果看卻是皆大歡喜:玻璃金字塔,現已成為盧浮宮第三吸引遊客的地方,僅僅排在蒙娜麗莎和維納斯之後。
少年貝聿銘生活在4大名園之一:蘇州獅子林
好的建築設計,需要雙方都具備前瞻意識香山飯店和玻璃金字塔有許多的相同點 :
處于貝聿銘先生最年富力強的階段,思維活躍、重視文化 ,尊重曆史 ;尊重環境;
建築的外在形象都是由内在本質要素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所決定的 ;考慮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特點 ,創新的視角、處理手法卻有很大差異 :
玻璃金字塔成為盧浮宮的主入口
前者是凝練中華傳統建築精華的延續 ,後者是現代手法折射曆史的突破。
不同的設計理念恰恰是設計者對項目的主觀認知的結果;但這種認知的正确與否?主觀還是客觀?隻有曆史才能給出答案。
最漂亮的香山飯店四季庭院
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需求、不同結果接受西方建築理念教育的貝聿銘先生,心中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他的三個孩子,分别起名叫禮中、建中、定中,其中含義,不言自明。
因此中美之間的大門剛剛打開之後,貝聿銘急急地來到改革開發的中國,希望盡自己報效祖國之心。再加上作為江南貴族出身的貝聿銘自小生活在江南水鄉——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對中國傳統建築的記憶已經植入他的血液。
三角形的折線采光使地下也非常明亮
與之相對,70年代末的中國,打開國門之後銳意改革、向外看成為最時髦的作法;這自然而然就會與美國的中國貴族貝聿銘先生的價值觀産生極大的沖突。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國南派園林風格置身于皇家園林——靜宜園之中,小橋流水與皇家大氣之間的沖突恐怕也是貝老沒有考慮到的。
小橋流水人家,雖然很用心但未必适合香山
反之,固步自封了很久的巴黎街頭正亟待吹來一股新鮮的空氣。把盧浮宮從辦公場所改為旅遊屬性的博物館;便利性和舒适性是貝聿銘的設計最吸引人的地方:
通過地下入口降低了盧浮宮之間交通成本;三角形立體設計解決了光線的照射問題。
這或許能夠解釋:同一個設計師設計、前後腳出來的作品,為什麼會出現雲泥之别的結果。這些或許是當事人沒有想到也很難顧慮到的背景吧?
北京香山飯店,皇家花園裡的江南庭院
文末贅語:
建築設計師是一個必須有情結的職業,但過度的情結是否會暫時的蒙蔽你的判斷力呢?比如江南園林風的北京香山飯店
設計師必須在客戶的要求下還能發揮自己的創意,超前意識更是成功的基礎。比如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漂亮的設計與需求和理念合拍
各位:你們怎麼看香山飯店與盧浮宮的設計理念,會出現這麼大差異的結果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