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中國五大名器(金銀、玉翠、琉璃、陶瓷、青銅)之一、佛家七寶之一,為消病避邪之靈物。
中國琉璃是古代漢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的精緻、細膩、含蓄體現,是思想情感與藝術的融會。
琉璃在古時别名很多,比如:流離、璧流離、藥玉、硝子、番玻璃等。
據有關資料,在商周時期,就有琉璃器物的記載。
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産生的副産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後制成琉璃。琉璃的顔色多種多樣,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中國琉璃紅碗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漢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當成熟。但是冶煉技術卻掌握在皇室貴族們的手中,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
到了元代,琉璃生産已形成一定規模。其早期産品以珠、笄為大宗,還有簪、扣子等。笄,顔色以藍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諸色。
明代洪武年間,除内宮監設“外廠”,為宮廷生産“青簾” 等貢品外,民間琉璃生産也日趨發展。景泰年間,博山西冶街有大爐4座,生産水響貨和琺琅料。
琉璃鼻煙壺
嘉靖前後,增加珠燈、珠屏、棋子、帳鈎、枕頂等産品的生産。到萬曆年間博山琉璃生産已成為一個較大的行業。
清代 攪胎琉璃
清雍正、乾隆年間,鼻煙壺、煙袋嘴等逐漸成為琉璃生産中的大宗産品,充翠仿玉的琉璃産品也開始興盛,琉璃色料的種類大大增加。
那琉璃是玻璃嗎?
很多人誤以為琉璃就是玻璃,就是水晶,其實,琉璃與玻璃、水晶是截然不同的品種。
琉璃是是一種采自天然又經人工煉制後的古法配方,可以改變水晶的結構與物理特性,在造型、色彩與通透度上有明顯的不同。
琉璃和玻璃也有區别, 琉璃是低溫燒制,會産生氣泡,手工加工,适合生産不同的藝術品; 玻璃在1400度高溫壓制,适合大批量生産,沒有氣泡。
古法琉璃材料特殊,而且其制作工藝相當複雜,火裡來、水裡去,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有的光制作過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
制作工序冗長:從構思、設計、雕塑、燒制、細修、打磨至作品完成,需經過四十七道精緻煩瑣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手工制作:工人必須掌握精湛技術方能操作,每道工藝均有各自不定的變化因素,且在工藝過程中需經反複實驗,作品色彩無一雷同,制作難度極高。
一模一品:一隻模具隻能燒制一件作品,無法二次使用,大型複雜作品甚至需要多次開模、燒制才能完成。低成功率,使作品更為可貴可珍。
高溫燒制:将精選原料以1400℃以上高溫熔制成各種彩色水晶玻璃,并經過多次精選清洗後,按作品用料比例置于模具中,燒制過程長達15天以上,方可确保作品精細奇巧、立體、真實、流線飄逸、清晰。
琉璃瑰麗的外表下蘊藏着傳奇的色彩,以豐富的内涵保留着不可磨損的藝術色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