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哪些飲食習慣容易導緻骨質疏松

哪些飲食習慣容易導緻骨質疏松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3 04:14:46

哪些飲食習慣容易導緻骨質疏松?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球骨質疏松症患者數量已經超過2億,平均每3秒就會有一起因骨質疏松症引發的骨折案例,而髋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後1年内的死亡率高達20%骨質疏松症在人們無法感覺的情況下,能使骨質悄悄地流失,被稱為“無聲殺手”,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哪些飲食習慣容易導緻骨質疏松?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哪些飲食習慣容易導緻骨質疏松(當心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導緻骨質疏松)1

哪些飲食習慣容易導緻骨質疏松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全球骨質疏松症患者數量已經超過2億,平均每3秒就會有一起因骨質疏松症引發的骨折案例,而髋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後1年内的死亡率高達20%。骨質疏松症在人們無法感覺的情況下,能使骨質悄悄地流失,被稱為“無聲殺手”。

據市第二中醫院骨科專家介紹,骨質疏松症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緻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病因主要分為三型:一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症,随着年齡的增加,逐漸發生生理性、退行性改變,即骨骼的“衰老”;二是繼發性骨質疏松症,引起繼發性骨質疏松症的病因很多,臨床上以内分泌代謝疾病、結締組織疾病、腎髒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藥物所緻者多見;三是特發性骨質疏松症,多見于8歲至14歲的青少年和成人,多伴有遺傳性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婦女妊娠期及哺乳期所發生的骨質疏松可列入特發性骨質疏松。

是否發生骨質疏松症,有兩個起關鍵作用因素,一是峰值骨量的高低,二是骨量丢失的速率即骨量丢失的快慢。峰值骨量高則意味着“骨銀行”儲備量較大,骨量丢失速率較慢則意味着随年齡增長而發生的骨量丢失相對會少。所以,影響峰值骨量形成或骨量丢失速率等因素均為骨質疏松症的危險因素。

除此之外,引發骨質疏松症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中主要有遺傳因素、衰老、生活方式、營養失調和某些疾病或服用某些藥劑。這些危險因素或影響峰值骨量形成,或影響骨丢失速率,或兩者共同影響。

5個表現提示骨質疏松:

腰酸背痛。原發性骨質疏松症最常見的症狀,以腰背痛多見。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卧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彎腰、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

身高變矮。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節椎體高度約2厘米,老年人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一節椎體縮短2毫米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厘米~6厘米。

駝背。椎體前部多為松質骨組成,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第11、第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

輕微外傷易骨折。咳嗽、打噴嚏、彎腰負重等。骨量丢失大于20%可導緻骨折。脊椎壓縮性骨折有20%~50%的病人無明顯症狀。

呼吸受限。胸椎、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

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可導緻骨質疏松症:

重口味。很多人都知道,鹽吃多了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卻少有人知道鹽吃多了還會導緻鈣質流失。食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鈉在體内存在“多吃多排”的機制。鈉的代謝無形中也增加了鈣的流失。

喝過量咖啡。咖啡因很利尿,會增加鈣的排出。

吸煙。有研究顯示,吸煙者骨密度要低于不吸煙者。同時吸煙者骨丢失增加、腸鈣吸收減少,無論男性或女性,吸煙都會增加骨折風險。

喝酒。過量飲酒不僅會影響鈣、維生素 D 的吸收,還會抑制骨形成,直接影響補鈣效果。

喝含磷酸的碳酸飲料。磷酸可以與鈣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鈣,從而影響鈣吸收。

缺乏負重運動。缺乏負重運動,不利于骨沉積,還會增加骨丢失。

幾乎不曬太陽。維生素 D 可以促進鈣吸收。大多數食物都不含維生素 D,而曬太陽則能夠促進維生素 D 合成。

就如何通過飲食預防骨質疏松,專家指出:

首先應保證膳食平衡,平衡的膳食是維持機體健康的基礎,并有利于鈣質的吸收、利用。

在平衡膳食的基礎上,保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使其達到推薦的膳食參考攝入水平,并使膳食中鈣、磷比例維持在适宜的水平。奶類及其制品是鈣的良好來源,建議每天至少保證250ml以上的牛奶。

此外,蔬菜水果中富含鉀、鎂、銅、鋅、維生素C和維生素K等有利于骨骼健康的營養素,對骨質疏松具有預防作用。絕經期婦女每日還可吃些豆制品。大豆類食物不但含鈣豐富,而且含有大豆異黃酮等有利于鈣質吸收利用的活性物質,且不含膽固醇,可在控制脂肪攝入的同時獲得充足的鈣質。要避免高脂飲食,食物中的脂肪可與鈣結合而影響鈣吸收。全媒體記者 胡海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