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東方如南說娛樂”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高适(約702-765),字達夫,渤海荷(今河北景縣)人。他是盛唐邊塞詩派中第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他的四十多首邊塞詩,反映了廣泛的思想内容。強烈的報國願望和建功立業的理想,在他的詩中得到了鮮明的反映。《塞下曲》:
萬裡不情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闊,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表現慷慨意氣,豪爽性格和高度的自信。他雖然仕途不順,但始終沒有熄滅理想的火花和磨鈍進取的鋒芒,始終沒有放棄積極的追求與奮鬥。他鼓勵别人也是鞭策自己:“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送董判官》)“離魂莫惆怅,看取寶刀雄。”(《送李待禦赴安西》)“少年無不可,行矣莫凄凄。”(《送裴别将之安西》)
但現實使他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豈無安邊書,諸将已承恩。惆怅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自薊北歸》)對此,他感慨萬分:“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他的邊塞詩,還揭露了軍事上的種種弊端和不平。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薊門五首》)批評窮兵猴武的開邊政策,“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将軍,按節出皇都。”(《塞上》)。感歎朝廷不用良将;“戍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薊門五首》),表現軍中士卒的艱苦生活和不平情緒;“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同上),則反映了士兵的厭戰心理。這些,大大豐富了高适邊塞詩的題材,提高了其現實意義和藝術價值。而名篇《燕歌行》更集中地、出色地體現了他邊塞詩的最高成就。
《燕歌行》是樂府古題,最早見于曹丕,主要是寫“時序遷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的主題,曆代不外征婦思夫之愁。高适運用舊題創新意,直接描寫邊塞戰争、揭露軍中不平,批評将帥貪功求榮,也寫了征婦思情,内容廣泛而深刻,體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這首詩是高适“感征戍之事”(見詩前小序)的一首和作。全詩主要寫了三方面的内容。
1.描寫戰鬥場面,歌頌戰士們的勇敢精神。詩開篇就展示了緊張的軍事行動,敵人入侵,天子發令,将士奔赴戰場,敵人展開攻擊,整個場面寫得有聲有色,表現了戰士們“男兒本自重橫行”的英雄氣概。
2.揭露将帥貪求功勳、不恤士卒的罪行和軍中不乎等現象。“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是全詩警策之句,對比強烈,感情激憤,前人稱“二句最為沉至”。詩人從正面歌頌戰士們“死節從來豈顧勳”的無私無畏精神,反襯将領的驕縱淫逸,暗刺他們“隻顧勳”的醜行,以“至今猶憶李将軍”側面押擊其軍事上的無能。結合當時張守理“妄奏克獲之功”的史實,這首詩深刻的現實性顯而易見。
3.反映長年戰争給人民帶來的精神痛苦。詩人采用交替手法,刻畫士卒與妻子身在兩地、彼此相思的悲哀心情。同時,以戰鬥的殘酷和氣候的寒冷烘托士卒心中的凄涼與怨恨。
全詩具有嚴整的結構和雄健的氣勢。以戰争過程為線索,穿插将帥的荒淫和戰士的思想,變化起伏、開合跌宕。它起得道勁有力,結得含蘊深沉,中間一氣貫注,奔瀉流暢,充滿了激昂、憤慨、沉摯、悲壯的情感,引起讀者的共鳴。句式散偶并用,節奏頓挫強烈。這首詩,不愧為邊塞詩的精品。《營州歌》描寫邊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
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襲蒙革獵城下。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高适的送别詩也寫得很好,《别董大》其二:
千裡黃雲白日瞧,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以昏暗的環境、嚴寒的氣候渲染分别時的氣氛,後兩句突升高昂,勸勉友人不要悲傷,對未來要充滿信心。詩作充分體現了詩人豁達的心胸,開朗的性格和達觀的思想,較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更為積極樂觀,成為送别名籍。戎帥和詩人的雙重身分,成全了高适。他的邊塞詩鮮明地反映了盛唐精神,成就尤為突出,影響十分深遠。
參考資料
《全唐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