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視“中國節日”晚會IP新作《七夕奇妙遊》開播,以傳統文化為基底結合科技創新内容表達,是制作團隊在傳承中華文化領域持續深耕的又一佳作。從春晚的《唐宮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時節奇妙遊》《端午奇妙遊》,原本在全國衛視陣營中名不見經傳的河南衛視,今年卻頻頻出圈,獲得一片稱贊。8月13日,七夕前夜,由河南衛視、優酷聯合出品的又一檔“中國節日”晚會IP新作《七夕奇妙遊》開播。整台晚會以“情景劇”的框架模式出現,講述了2035年女宇航員唐小天的一次神奇時空旅行,飛天将她帶回唐朝,結識了醫藥世家出身的唐小竹和說書藝人唐小可,共同度過了一個特别的七夕節。
晚會播出後,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澤群在微博公開批評《七夕奇妙遊》推出得不合時宜,洪災過去還不到一個月不應“喪事沖喜”,并對此前河南衛視制作的一系列節目提出異議。此舉引發熱議,絕大多數網友認為《七夕奇妙遊》不僅為全國觀衆奉上了一場視覺盛宴,更體現了河南人民在汛情陰霾還未散去,疫情仍舊嚴峻的當下,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精神。
《七夕奇妙遊》除了對愛情和傳統民俗的刻畫,還通過描繪不同的女性形象傳遞自立、自信、自強的新時代女性價值觀,花木蘭、戚家軍、施琅等民族英雄形象使得晚會在“愛情”之外又融入了愛國情懷。從節目細微之處觀察,還可以看到制作團隊對“不止小情,還有大愛”理念的展現,稱得上是“中國節日”晚會系列又一上乘佳作。
深耕“中國節日”晚會IP
持續破圈匠心獨具
不同于以往認為傳統文化難活化、難輸出的觀念,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制作盯上了傳統文化這一深厚的資源寶庫,與“文化”挂鈎似乎成了新的“流量密碼”,傳統文化呈現“回潮”之熱。從春節檔的《唐宮夜宴》《元宵奇妙夜》到端午節《端午奇妙遊》的接連出圈,在傳承創新中華文化之美方面,河南衛視以非一線衛視的關注度和行業位置,結結實實地踏出了一條獨特的突圍路徑。
實際上,在做文化節目上,河南衛視早已經是個中老手了。早期的《梨園春》和《武林風》以豫劇和武術這兩個河南文化的典型符号為核心的綜藝節目,已成為文化類節目的經典之作;2013年與愛奇藝合作推出的《漢字英雄》收視率曾獲全國第四,内容反響良好;之後又陸續将文化内容與流行的節目形态向融合,推出文學戶外真人秀綜藝《文學英雄》、大型戶外兒童真人秀《少林英雄》等。正是這種長久以來對制作文化節目的堅守,才成就了河南衛視在“中國節日”晚會IP系列的一次次成功。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持續創新中破圈,從夜到遊,從台到網。用‘科技 文化’的方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節目内容,用科技語彙來展現節目。為了突出“遊”的概念,增添節目的沉浸感與代入感,“中國節日”系列不設主持人、全外景拍攝,由唐宮小姐姐帶領大家領略曆史文化的瑰麗,時長也控制在适合網絡傳播的30分鐘,突破了傳統晚會的固有模式。
到了“七夕奇妙遊”,節目同樣不設主持人,時長僅有35分鐘。晚會節目使用了包括AR、三維建模、染色等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來渲染藝術效果,使觀衆的視覺體驗進一步升級,再次赢得了廣泛贊譽。當下的文化市場仍然存在着許多生搬硬套的應用邏輯,空有傳統文化的套子而沒有實質内涵,想要在傳統文化的電視化表達上真正做到出圈、出彩,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河南衛視将這些在大衆認知中留有印象但并不了解或很難接觸到的内容,以傳統文化為基底結合科技創新内容表達的方式,确實稱得上匠心獨具。
多元意境、全新解讀
以傳統為底色升華精神内涵
說回《七夕奇妙遊》,整台晚會融合了舞蹈、國樂、戲曲、詩詞等多重元素,以唐宮小姐姐的視角,帶觀衆遊覽了夜晚燈火璀璨的龍門石窟,洛陽城人聲喧鬧的坊市街道,展示了拜七姐、七夕觀星、玩磨喝樂、染指甲等七夕節民間習俗。随後,又以浪漫的想象為觀衆打開了一幅幅與宇宙、星空有關的中國科技發展圖景,将曆史、現在、未來相勾連。
舞蹈《龍門金剛》作為開場節目,為觀衆呈現了剛柔并濟的視覺盛宴。主創團隊根據龍門石窟的研究成果将奉先寺進行電腦着色複原。當盧舍那大佛重新煥發光彩,當殘缺、破損的佛像重新複原,莫名的神聖感油然而生。讓古老的文化遺産重新綻放光彩,主創團隊希望借助舞蹈《龍門金剛》獨具匠心的表達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負責《龍門金剛》節目的李永明導演翻閱了大量典籍,他說對經典的金剛造型進行全面梳理,所有的舞蹈動作都來源于最經典的龍門石窟金剛造型,同時又進行藝術化處理,形似之後還要神似。
執行策劃徐娜介紹,節目在創作上有意打破龍門石窟約等于盧舍那的習慣認識,希望能把龍門金剛的形象通過節目推出一個新的IP。舞蹈在展示龍門樂伎和飛天的同時,着重塑造龍門金剛大力士的藝術形象。舞蹈抓取龍門石窟雕刻的生動多樣的金剛形象,并運用AR技術加入科技感包裝,在将絢麗多彩的龍門石窟文化展現給世人的同時,融入多媒體時代的審美和展現手段。
歌曲《給女孩》巧妙融入了“七夕節”女孩子投針驗巧、祭拜織女星、穿針乞巧等我國古代七夕節民俗,同時歌詞着重體現了鼓勵女孩自強、自信、自愛的價值内核,将女兒節的傳統民俗與現代精神相對接。戲曲聯唱節目《愛》,既有《牡丹亭》中杜麗娘的生生死死,也有《梁祝》中的十八相送,還有以豫劇唱腔呈現的白娘子的綿綿情思,用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表現中國經典愛情故事。
此外,器樂節目《破陣樂》畫面融合甲胄、大漠鐵騎、水師等元素,展現花木蘭、戚家軍、施琅等民族英雄,并邀請峨眉武術非遺傳承人淩雲飾演花木蘭;樂曲由尺八、琵琶、二胡、三弦、中國鼓、笛子等中國民族樂器演奏,以英雄故事與文化自信激蕩起觀衆的家國情懷。
飛天、航天元素貫穿晚會始終,源于七夕含義中對“星空”的渴望。整台晚會以“情景劇”的框架模式出現,圍繞2035年女宇航員唐小天的一次神奇時空旅行展開,古人沒有實現的飛天夢想,今日已成為現實。主題曲《為自己鼓掌》前半部分講述中國古人對飛天的不懈嘗試與追尋,後半部分以“嫦娥”“悟空”等航天器為切入點,表現中國航天夢想的傳承、延續與發展。
晚會的多元意境以及對七夕的全新解讀體現了制作團隊對于節目立意的更高追求,不局限于七夕節的傳統意涵,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結合,将視野拓展到宏大的家國情懷,以及更具當代精神的女性形象。
追思逝者,展望未來
細微之處顯人文關懷
金剛怒目,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慈悲安詳。《龍門金剛》既讓人們看到了盧舍那佛智慧慈悲的光芒,又看到了金剛威猛的力量。一個是“大勇”,一個是“大愛”,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特别是在水災疫情之時,人們既需要金剛菩薩戰勝疫魔,也需要盧舍那佛溫情關懷。兩種力量,一剛一柔,剛柔相濟,代表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金剛不壞,河南不敗。龍門,在中華文明中表示一道大坎。在這裡意味着跨溝過坎後的升華。金剛,在傳統文化裡有辟邪鎮惡的意義,更寄托了人民對幸福安康的期盼。
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開頭,畫面中的唐小天手摘流星,打開雙手卻變成了一朵菊花。河南衛視将流星與那些被暴雨帶走的生命關聯,用菊花呼應着對逝者的哀思。演唱之前,唐小妹三人仰望星空,祝福的話飄蕩在夜空:“你們一定要記得回家的路哦。”這既是對流星的許願,也是對同胞的思念。
流星劃過的夜空中出現了萬裡長城、徽派建築等地标,同時北京、安徽、山東、江西等地名也依次出現在了屏幕下方,晚會在用這種形式向“720”河南發生特大水災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隊、志願者緻敬,傳達出對中國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傳統美德的頌揚。
7月下旬的那場暴雨,帶給了人們太多傷痛。不僅給河南人民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更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心理創傷。然而,中華文明,黃河文化,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曲折磨難,一場又一場的悲歡離合中豐厚傳承,發揚光大。《七夕奇妙遊》将其對逝者的追思和未來的期盼融入到節目的細節之中,足見其用心良苦。
節目片尾,一句“感謝陪我們經曆所有的你”,不僅是寫給從四面八方趕來馳援的同胞,也是寫給經曆了災難之後重拾勇氣笑對生活的人,更是寫給那些已經離去卻永遠不會被忘記的人。
“看電視”綜編自河南衛視、看電視、國家廣電智庫、廣電時評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