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内心充滿負能量的孩子,在家庭裡一定經常受到父母的奚落、嘲諷和苛責。
相反,一個在外人看來乖巧懂事、成績優異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從小到大都被父母的寬容、善意和諒解所環繞。
由此可見,孩子的情緒人格和心理素質,離不開父母家庭的培養和塑造。
所以說教育孩子,當然不是供他吃好穿暖,成績優異就可以。
畢竟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有着喜好厭惡,思想觀念和偏見煩惱,他會有自己的個性情緒,也擁有自己的想法意志。
而如果父母一直都抱着“老一套”的陳舊觀念去教育孩子,以為靠着逼迫督促,讓孩子摒棄掉所有與學業考試無關的興趣愛好,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備考複習上,取得了一個高分數,就能擁有一個好未來。
那顯然,是太過膚淺的認識。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理智和成長來說,都應該擁有一個寬容和開明的環境:
可以承載成長的煩惱,可以疏解内心的困惑,也可以幫忙驅散前路的陰影。
或者說,對于孩子而言,父母不應該隻是一個訓誡者和牧羊人,而應該是個引導者和領航員。
在很多時候,當你說教孩子的陳詞濫調,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的時候,你會發現相對平和與溫柔的話語,孩子更願意接受。
這就說明,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該有意或刻意地将孩子從身邊推開,搡到和我們完全對立的另一面。
而是應該想盡辦法、費盡心思,先和孩子處在同一高度和角度,做一個比其他人更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和真實意願的家人。
先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喜愛,再來對孩子推心置腹和良言相勸。
隻有這樣,才會更容易說出,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的大道理。
其實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抱着數碼産品,沉浸在擁有海量信息的網絡世界裡,他們對于身邊各色各樣的事件和事物,相比80後和90後父母,明顯具備了更為敏銳、超前和理性的認知。
所以我們經常會驚訝于:
從孩子口中“蹦”出的妙言金句、犀利分析和前沿觀念。
當然孩子的這些表達和陳述,很多都是照搬和顯擺,根本做不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靈活應用。
但隻要父母能夠用心、用腦和用力,在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上稍作發揮,就很容易在短時間内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認同。
所以我始終覺得,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難以融洽相處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不少的大人,始終把孩子看做一個沒有想法、興趣和見識的“木頭人”。
他們認為,隻要我們照顧和保養好這個木頭樁子,孩子就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天賦水平,在學業和職場的“修羅場”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這可能嗎?
如果孩子自始至終,都是一台隻知道學習和考試的機器,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用來提升、思考與感悟的時間與空間。
那麼這樣的學習和成長,又能取得怎樣的收益和效果呢?
教育學上有一句話,特别發人深省:
“作為父母,我們的經驗其實并不比孩子多一天!”
這恰恰說明了,我們在陪伴、引導和督促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抱着一種時時刻刻謙遜、敏感和寬容的心态。
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是極其細微和潛移默化的。
很可能就是因為成年人無意間說出的一句話、做出的一個眼神、擺出的一個姿勢,就讓孩子在心裡耿耿于懷,甚至是終生難忘。
尤其是當孩子犯錯時,有些父母喜歡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孩子進行訓斥和苛責,反複多次以後,實際上孩子的内疚情緒就已經煙消雲散了。
取而代之的,是對自己現狀和父母做法的無比厭惡和煩躁。
那你說這樣的教育,既費心又費神,最後也起不到什麼好效果,不但孩子煩躁,大人也痛苦,這又是何必呢、何苦呢?
總之,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擺正心态、調整情緒,先和孩子搞好關系,在親子之間具備親和力和信賴感,然後再用積極、客觀和理性的心态來教育孩子,何愁大事不成?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也要樹立榜樣、做好表率,在多關注和關愛孩子的基礎上,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讓孩子在成長和家庭中,能夠明确而清晰地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
這樣的教育,才是能夠被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