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圖,侵删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據揚·馬特爾風靡全球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由好萊塢華人導演李安執導,影片講述了少年派和一隻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曆程。
影片于2012年的紐約電影節全球首映,在第85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和最佳原創音樂獎4項獎項。
随着時間流逝,愈發顯現經典之光。
那麼,這部電影好看在哪兒呢?
1.情節設置:倒叙之後的異峰突起一部好的電影,必然要有一個好的題材,還需要通過适當的情節和結構表現出來。
這部電影的結構,并非獨特,然而恰到好處。
電影總體上采用的是倒序手法,開始時候是作家和成年派的交談,以此為引子,由幾個簡單的問題引申到派的親身經曆,而在此過程中,作家提出的話題慢慢引起派的興趣,叙事開始進入派的回憶。
電影的絕大部分是派的奇幻漂流,漂流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回憶部分都有完整的交代。
最後視角轉回現在,以作家和派的談話結束,并由派自己揭示了另一種結局,發人深省。
從影片的叙事來看,其重心和看點集中于派的漂流過程,這一部分最能激起觀衆的好奇心,無論是在情節起伏、故事走向,還是情景模式、奇幻風景,都吊足了觀衆的胃口。
而導演的高明之處在于,當倒序結束,視角回歸現實時,故事并沒有如常規一般結束,而是異峰突起,派自己講述出别樣的結局,而另一版本的漂流并非奇幻,而是殘酷。
這樣的轉折,順承之前的過分奇幻而近乎虛幻的經曆,又自然而然的娓娓道來,自然而顯突兀,筆鋒一轉,攝人心魄,正如冰山一角,其下掩蓋着驚人的内幕。
正是這開放式的結局,使作品更具魅力,避開了常規倒叙的單調。
網圖,侵删
2.緻敬經典:漂流曆險題材的創新表達牛頓說他所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大,是因為他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這樣的說法,不僅适用于科學領域,文藝界亦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很明顯的借鑒了兩部經典文學名著,它們是《老人與海》和《魯濱遜漂流記》。
對于這兩部著作的内容,在此不再贅述,接下來簡要地談一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對前者的借鑒和創新。
派的漂流過程基本上是和桑迪亞哥相接近的,孤身一人,茫茫大海,一葉扁舟,艱難困苦,遙遙無期,終于曆盡磨難,重回海岸,然而均有失落。
從海明威的語言風格和動畫版的《老人與海》來看,3D技術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視覺效果方面實現了對經典在繼承基礎上的超越。
色彩絢麗,影像逼真,亦真亦幻,讓人震撼。
網圖,侵删
海洋中的種種奇景,無論是朝霞還是落日,無論是積雨雲還是暴風雨,無論是星空還是海底,無論是疾馳而過的魚群還是越水而出的鲸魚,都給觀衆以全新的震撼的視聽享受。
少年派的漂流經曆,繼承了以往的漂流曆險題材。
少年派突遇海難,漂流海上,其境遇和心境,搜集材料制作簡單的工具,意外得到的彌足珍貴的物資,越用越短的鉛筆,凡此種種,同《魯濱遜漂流記》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除了繼承,還有創新。
與《老人與海》相比,情節沖突不再是老人和大馬哈魚之間的搏擊,取而代之的是少年派和老虎之間的試探、争鬥、相容以及同甘共苦。
桑迪亞哥的出海是老漁民對自身的挑戰,少年派的漂流是少年對信仰的求索。
與《魯濱遜漂流記》相比,孤獨的境遇不再是荒島餘生,而是無垠海洋中的求生。
3.哲學意味:故事中的故事,人性與獸性的交織與鬥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糅合了多種審美需求,或者可以這麼說,電影中存在着多重文化元素,滿足了具有不同文化心理的觀衆需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個美味的讓人一看驚豔一品難忘的拼盤。
喜歡畫質、風景的,能在片中看到美輪美奂的奇幻景象。
熱衷劇情的,可以沉浸在少年派刺激多彩的曆險。
愛好獵奇的,也會相當關注海洋中的人虎相處,靜谧詭異的食人島。
癡迷推理的,會從第二個故事的破綻推導出第三個故事。
當然,在這個拼盤中,最鮮明的特征是影片一以貫之的象征意義和哲學思維。
派童年的時候,他所生活的環境,信仰的宗教,上學的經曆,給老虎喂食的嘗試,都表現出象征的意義。
派的生活環境宗教氣氛很濃,這在潛意識裡能激發起派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影響到派的思想。
當他在海難夜裡獨自一人偷偷跑到甲闆上看暴風雨時,可以看出他對造物主的贊美。
當他漂流在海洋再遇暴風雨時,派口中呼喚的是“上帝”,由此可見,這其中是有派的宗教潛意識的。
網圖,侵删
派因為自己名字的諧音不雅,經常受到身邊同學的嘲弄,最終給自己起了“π”這個名字。
“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為了闡釋自己名字的獨特意義,少年派當衆在教室黑闆上寫出小數點之後長長的一串數字。
正因為“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即使寫滿了整整一黑闆,少年派也不能求的最終的結果。
故而,這樣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蒙上一層無限求索、不斷循環的哲學意味。
結尾處,派叙述的第二個故事版本,廚師、母親、水手分别對應第一個版本中的鬣狗、猩猩、斑馬,而派自己是老虎。
也許可能你還不能接受第二個殘酷的故事,但是整部影片的叙述中的伏筆,均指向這樣一個真實的殘酷的血淋淋的真相。
影片展現出表象和本質的結合,感性與理性、人性和獸性的博弈。
第一個故事用去了絕大部分篇幅,然而卻是第二個故事的隐喻,人在感性中接受的是前一個和諧友愛的故事版本,而經過理性的分析判斷,沒有動物的故事才是直指人心的震撼所在。
兩個故事結合起來看,才能體會到作品的深刻哲學思想。
我們可以認為派的整個漂流過程是對信仰的追尋,少年時期,他便是一個同時信仰三個宗教的教徒,這麼一番海上曆險可以說是派繼續自己的宗教熱情而艱辛求索。
我們不能明确的指明派的信仰究竟是什麼,他有對上帝的敬服,也有在暴風雨來臨時跪地長嘯“你帶走了我的所有,你還想要什麼?!”這番對神的質疑。
這也容易引起觀衆的思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信仰,哲學的終極意義是如π一般無限的,而問題在于,在當今的時代,我們應當保留有對信仰的追尋,而非忽視和漠視。
網圖,侵删
我們也可以将派和老虎的區别視為人内在的善惡之分,第一個故事裡派和老虎的你争我鬥、摩擦競争,可以視為人在内心善意和惡念之間進行抉擇時的掙紮,人性與獸性的鬥争。
當救生艇抵達海岸時,老虎帕克毫無眷戀地離去,也許是從反面來象征人們最終對善的選擇。
影片的原名是《Life of Pi》,而非翻譯過來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由原名來探究,其中也是内涵豐富的,life既能表示生活,也可以表示生命。
正如影片展現的是,派的漂流不僅僅是他自己漫長人生中的一次生活經曆,而且是極端條件下生命的生存考驗。
生存或者毀滅,面對這樣一個極為嚴峻和現實的問題,究竟要做出怎樣的抉擇?
是廚師一樣的窮兇極惡,是母親一般的義正言辭,還是派那樣忍無可忍勇猛出擊?
在極其艱苦的境地,宗教教條的束縛,生活習俗的影響,善良美好的願望,抗争求生的本能,在故事情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各自發聲,引人深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堪稱一部哲學電影的佳作,值得我們學習。
一部好的電影,不能單單是技術流,一定需要思想内核突顯閃光點。
癡迷于科技制造的幻境而沒有人文的情懷,空有情節的張力而沒有思想的力度,徒有豪華演員陣容而沒有内涵的厚重,是無法産生經典之作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