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為什麼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地進行操作,如畫和圈?(一年級上冊教材第 5 頁第 1 題),學生直接就可以數出結果,為什麼還要先畫圈?
教材中安排的畫圈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體會物體的數量與圈的一一對應關系,進而促進學生對數的基數意義的理解。二是從實物到圈,再到寫出數字,也是幫助學生再次經曆數的抽象過程。也就是說,通過上述習題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每一個圈(有時可用其他圖形符号,如小三角形、小正方形)可以代表單一物體,這樣畫圈的過程,就是讓學生經曆從實物到圖形的半抽象過程。而在此基礎上,再安排寫數,則是從半抽象圖形到數符号的進一步抽象過程,即無論是小圓圈,還是小三角形、正方形的數量,都可以用簡單的數的符号表示。經過這些逐步遞進的活動,将對學生認識數的意義會有較大的幫助,還會促進畫圖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
二年級上冊︱用乘法解決問題,列算式時是否要區分兩個乘數的順序?
根據《标準(2011 年版)》,相乘的兩個數都叫乘數,本套教材中沒有刻意區分原來所說的乘數和被乘數。算式“4×6”,既可以表示 6 個 4 相加,又可以表示 4 個 6 相加,即在不涉及具體問題情境的情況下,可以代表兩個意義:4×6=6 6 6 6 或 4×6=4 4 4 4 4 4 都是對的。反之,6 個 4(或 4 個 6)相加既可以用 4×6 表示,也可以用 6×4 表示。也就是一種意義可以用兩種方式表示。但在具體的情境中,不同的算式有時表示不同的含義,比如,“有 6 個小朋友,每人有 4 支鉛筆,一共有多少支鉛筆?”4×6 隻代表 6 個 4 相加,當然這個實際問題也可以列出算式“6×4”。
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理解各個數的意義,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算式的具體含義,但列成算式後不必強調兩個數的書寫位置。同樣,在分數乘法的内容中,教材也不區分乘數的位置,處理的方法和整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分數乘整數不但可以表示幾個相同分數的和,還可以表示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教材進行這樣的處理在數學中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為了減少學生在學習中的“人為”障礙。學生在學習乘法時最重要的是體會乘法的意義。
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學院曹培英老師在“關于乘法運算意義與乘法交換律的教學處理”文章的最後談到的一段文字非常有道理,特摘錄部分内容與大家分享:
事實上,面對用情境圖或文字表達的實際問題,如:
或 “每袋有 6 隻橘子,4 袋一共有幾隻橘子”。
學生一般都能分清 6×4 或 4×6 中的 6 表示每袋 6 隻橘子,4 表示有 4 袋。但再進一步要求學生概括:“這是求 4 個 6,而不是求 6 個 4。”就會有學生感到困難。于是,為了幫助這些學生,引進了各種各樣的練習(包括所謂的“文字題”),越練越“玄”,越練要求越高……以往教學中,教學要求把握失當,也是造成或者說擴大“人為教學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正确定位“乘法初步認識”的教學目标,是解決問題的一條配套措施。否則,即使從一開始就讓學生認識乘法的可交換性,并取消書寫位置的限制,仍會存在“人為的教學障礙”。
三年級上冊︱教材為什麼設計尋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這樣的題目?教學時如何把握?
數學理解很重要的标志是看學生能否将所理解的概念、規律、算式等内容,通過舉例的方式做出合理解釋。由此本套教材計了“尋找生活中原型”的活動,鼓勵學生根據算式說現實中的“數學故事”,從不同的角度诠釋每個算式所表示的實際含義,促進數學理解,增強應用意識。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找原型的形式也不斷豐富。本冊教材在前幾冊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内容,創設了形如:
1.給出算式,到指定的情境中找原型
2.給出兩個例子引導學生繼續尋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
這樣的活動貫穿整冊教材的始終,不失時機地重複出現。教學時應注意,在引導學生尋找生活原型、 講數學故事的過程中,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切忌用統一的方式評價學生,隻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算式的含義表述的完整清晰就可以。在教學“50-4×5”這個算時,先讓學生說一說這個算式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結合情境圖說明每步表示的意思。如“淘氣想買 5 張票,每張 4 元,他付了 50 元,應該找回多少錢”等。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的班級,可以脫離“買票”的情境,找一些生活中能用這些算式解決的實際問題,溝通混合運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四年級上冊︱教材為什麼把大數的讀寫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在編排這部分内容時,為什麼沒有給出明确的方法?
首先,大數的讀寫對學生來說不是難點,學生學習時可以根據萬以内數的讀寫進行正遷移,所以把大數的讀寫編排在一起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其次,讀數、寫數都要與數位順序表結合進行,因此,把大數的讀寫放在一起編排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在剛開始教學時,如果個别孩子對大數的讀寫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也不必急于要求所有學生都一步到位,因為在後面的學習中還會不斷鞏固練習。
學生學習大數的讀寫,要與數位順序表結合進行,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在讀寫的過程中自己嘗試歸納方法,然後再與學生進行交流。與過去的教學相比,教材更加重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嘗試,體會大數的讀寫方法,而不是急于記憶幾條“讀法”或“寫法”。因此,大數的讀寫方法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也不應作為知識點去考核,但可以在學生充分體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中間或末尾有 0 的數”的讀寫相對難一些,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讀數、寫數實踐中逐步體會方法。
五年級上冊︱為什麼教材中沒有出現“整除”這一概念?
首先,在《課程标準(2011 年版)》中,對整除的内容并不做要求。
傳統教材在學習分數的意義之前,一般要安排“數的整除”這一單元,而且會涉及很多概念名詞,如整除、除盡、約數、倍數、奇數、偶數、質數、合數、質因數、互質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如此衆多的概念往往讓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乏味,并常常在有關這些概念的判斷題目中出錯,使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信心。然而,在小學階段學習這些内容的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在學習分數四則運算的通分和約分,而分數四則運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範圍并沒有那樣的廣泛。正因為如此,從《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實驗稿)》起,就對分數四則運算的通分和約分,以及倍數和因數的相關内容的學習降低了要求。
正是基于課程标準的要求,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并沒有像傳統教材那樣,從整除的概念入手,從整除出發認識倍數和因數,而是利用整數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減少了“整除”“互質數”等多個術語,減輕了學生記憶的負擔。在教學“倍數與因數”時,讓學生根據現實情境列出乘法算式 5×4=20,以此為例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引導學生認識倍數與因數,體會倍數與因數的含義,即 20 是 4 的倍數,20 也是 5 的倍數,4 是 20 的因數,5 也是 20 的因數。倍數和因數實際上反映的是整數乘法算式中各個數之間的一種關系,利用乘法算式中積與乘數的關系認識倍數和因數,使學生理解在乘法算式裡,積是每個因數的倍數,每一個因數都是積的因數,并在表述過程中體會倍數與因數的依存關系。這樣把重點放在了對算式意義和數量關系的理解上。
總之,整除的确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但如果在小學階段學習整除的概念,會帶來一大堆其他的概念和術語。考慮到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學習更為核心的數學内容,也為了讓學生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運算意義的理解上,遵循課程标準的精神,教材從整體上降低了要求。
六年級上冊︱如何用圓的知識來解釋,井蓋為什麼是圓的?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圓這個圖形的特征:圓有無數條半徑和直徑,在同一個圓内所有半徑(或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
那麼,這些和井蓋有什麼關系呢?關系可大呢!因為圓的每一條直徑都是相等的,井蓋做成圓形的話,無論怎麼放置,蓋子都不會掉到井裡去了。這樣的設計,可是許多設計師多次讨論确定的結果。
從數學的角度分析,井蓋設計成圓的,利用了同一個圓的直徑都相等的特征。隻有圓形的井蓋找不到對角線,這樣無論怎麼移動井蓋,蓋子都不會掉下去,這樣在井下施工的工作人員安全就有保障了。如果是其他的形狀,比如說是方的,井蓋變換一下方向和角度就有可能從井口掉下去(如圖 1,紅方框代表井蓋,黑方塊代表井口,當井蓋豎起來并偏轉 45 度就會掉下去)
圖 1
除此之外,井蓋設計成圓形,也還有其他的理由,比如說圓形的井蓋在運輸過程中,可以滾動起來,這樣就省力多了。再比如說,井有不同的功能,有些需要人工梳理或加線等,這就要求井口的面積盡可能大,而在平面圖形中,當周長相等時,圓形的面積最大,且圓形又最符合人類的體型,便于工作人員進進出出,所以井口設計成圓形最為合理,井蓋當然也要随之設計成圓形的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