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内缺乏成熟、穩定運行的分類垃圾處理技術或工藝案例,已建成的案例大多屬于初探型工藝,雖借鑒了國外的先進處理思路,但引進的技術普遍缺乏合理的本土化過程,導緻大量成套進口固廢處理設備水土不服,無法完全達到預期的處理要求。同時,政府或者投資運營企業也會因為缺乏可供參考的成功案例,最終放緩甚至放棄某些細分後垃圾處理項目的建設。因此産生的連鎖效應直接導緻我國固廢處理行業缺乏中端的處理技術和設施。
理想的固廢3.0時代的細分後垃圾處理模式,應為集成“居民源頭分類投放”“前端分類收運”“中端分類處理”和“末端分類處置”的完整分類垃圾處理模式。目前,“填埋 焚燒”仍然是主流的末端處置方式,但由于中端分類技術和設施的缺失,“先分後混”的處理模式仍占主導,大部分地方無法實現分類垃圾分類處理。
無論是混合生活垃圾,還是分類後的垃圾,物料的組分是工藝流程設計的重要依據。物料組分受時間、季節、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随機性較高,難以通過人工幹預來提升垃圾物料的同源性。
固廢處理的工藝流程設計需要設計方與業主方預先對以下幾點信息進行調研:(1)垃圾物料屬性(物料組分、含水率等)。(2)工藝思路(選擇資源化路線、燃料化路線或混合路線)。(3)資源化或燃料化物料的潛在市場(需結合本地市場分析資源化或燃料化物料的種類及各類資源化物料的潛在市場價值增幅情況)。在雙方對這些信息有了全面了解并達成共識後,方可實現工藝流程設計的合理化、實用化、經濟化的目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