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林榮
魯迅購買書籍時,有時喜歡用特殊的指代,比如,用“無趾之書”指代國外出版社供應會員的一些非賣品。
1911年1月2日,魯迅緻信許壽裳,先是抱怨“越中理事,難于杭州”,“上自士大夫,下至台隸,居心卑險,不可施救”,接着氣得破口大罵:“神赫斯怒,湮以洪水可也。”意思是老天爺發個火,讓洪水把紹興淹了吧。當然這是牢騷話了。
發完牢騷,魯迅正色道:“無趾之書,已譯有法人某之《比較文章史》,又有Mechinicoff之《人性論》,餘均未詳。”
這裡的“無趾之書”即指當時“大日本文明協會”出版的某些譯著,是會員内部分配的非賣品。其中提到的《比較文章史》即法國洛裡埃(F。Loliée)所著《比較文學史》,日譯者為戶川秋骨,大日本文明協會1910年2月出版。Mechinicoff之《人性論》即俄國生物學家、細菌學家梅契尼可夫所著《人性論》,日譯者為中濑古六郎。
“無趾”,顧名思義,是沒有腳,“無趾之書”意即不公開發售流通的書。
筆者認為,“無趾”這個詞是魯迅從莊子作品中借用的。
該協會1914年發行的《西比利亞》(非賣品)
《莊子·德充符》中講了一個“兀者”,叫叔山無趾。“兀”,突兀而不穩,“兀者”,指被削去一隻腳的人,這個人先是“踵行”,即用腳後跟走路,到孔子那裡去求學,受到了諷刺和冷遇,他竟不卑不亢地說:“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上天不拒庇護四方,大地不拒承載萬物,我仰慕先生如天地一般,未承想你竟然如此膚淺狹隘!孔子很難堪,趕緊邀請無趾進屋,無趾卻拒絕了,之後又去向老子求學,并向老子告了孔子一狀。老子說:“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你應該直接讓他明白生與死、能與不能都是一緻的,不就令其解脫枷鎖了嗎?無趾則說:“天刑之,安可解!”老天懲罰他,令其執迷不悟,如何能解脫!這簡直是詛咒,表示絕不包容。
叔山無趾能不辭辛苦,先“踵見”孔子,後“踵見”老子,以求聞道修養,是“自強不息”的代表人物,所以凡求學者當效無趾。
魯迅非常喜歡莊子,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贊《莊子》:“其文汪洋辟阖,儀态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所以,筆者認為,魯迅從《莊子》中借用了這個詞,指代小範圍發行的優秀書籍。
“無趾之書”是魯迅與許壽裳之間通信的一個獨特用詞,甚至像一個密碼、暗語,用且僅用于二人之間。在1911年7月31日緻許壽裳的信中,魯迅又使用了這個詞。這封信是魯迅講述去日本敦促周作人夫婦回國,“兩月前乘間東行,居半月而返,不訪一友,亦不一遊覽……比返後又半月,始得手示,自日本輾轉而至。屬購之書已不可緻,惟雜志少許及無趾之書,則已持歸,可一小箧,餘數冊未出,已函使直寄北京。”這說明魯迅在日本的時候,為許壽裳代購了一些雜志和大日本文明協會出版的一些譯著。
魯迅用一個生僻的甚至是有典故的詞指代出版社供應會員的非賣品,且不作任何解釋,可見他們二人心事相通,對這個詞的意義是非常熟悉的,一說就懂,這正是知音之間的交流。
另外,正是在這封信裡,魯迅向已在教育部謀得職位的許壽裳發出了求助:“仆頗欲在它處得一地位,雖遠無害,有機會時,尚希代為圖之。”
這預示着魯迅與許壽裳在教育部會師的大事提上了議事日程。半年後的1912年2月,許壽裳向教育部部長蔡元培推薦魯迅獲批,魯迅即赴南京,開啟了自己的14年公務員生涯。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1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