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我記得高中地理課,學到季風氣候的時候,有一道作業題就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東南吹來的帶着暖濕氣流的夏季風受山脈阻隔,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由山脈劃分。
(1)詩人生平“王之渙字季淩,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祖先因為做官,移居绛州(今山西新绛)。他的出身算是名門望族,家中世代為官,但他自己在仕途上,卻郁郁不得志,隻做過幾任小官。”
王之渙的詩歌大都散佚了,隻有六首傳世。不過驚世之作有一首就夠了,足以讓後人把他記住。
(2)文學常識:邊塞詩、涼州和玉門關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描寫邊疆地區事務,早在漢魏時期就出現了,在唐朝進入黃金時代。“《全唐詩》中所首邊塞詩有兩千餘首。”
邊塞詩的内容很豐富,有的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有的描寫戍邊将士的鄉愁,有的抒發閨中思婦的哀怨,有的寫邊塞風光,也有的寫戍邊的艱辛。在戰場一展抱負的豪情壯志和反戰的情緒都有可能出現在邊塞詩中。
涼州,古稱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沖,簡稱雍涼。雍涼文化的發源地,曾經中國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
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我對西北的了解十分貧乏。直到看這本書的時候才知道,涼州在古代是不輸于京城的繁華大城市。不過想想也可以理解,中國這麼大,每一個地區都會發展出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西北地區有些地方的自然條件是不如東邊優越,但是那裡有其他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絲綢之路帶來的貿易,發展成大都市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3)回到《涼州詞》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開篇就氣勢雄壯,奪人心神。邊塞詩仿佛總是與黃河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可能是黃河發源于西邊,也可能是黃河流經的地方比較蒼茫,又在甘肅一帶從中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落到第二級階梯,産生壯觀的瀑布和驚濤駭浪,與邊塞更加相符。
第二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孤城”在滔滔大河與連綿高山中顯得渺小又堅韌。城池都這麼渺小又孤獨了,在城池中的人又會是什麼感受呢?
《古詩課》學到這第八首詩,我突然發現很多名詩都是前兩句可以分别解析,但是三四句總是不得不連在一起解釋,因為它們語意貫通,分開來就感覺少了什麼。
第三四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有一種設問的感覺,先說“何須怨”,然後自問自答。
羌笛,羌人發明的一種笛子。羌人是漢魏以來活躍在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楊柳,指《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就提到了行人臨别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别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
孤城中的将士聽着《折楊柳》的曲子,回想起自己與親人折柳送别的情形,那種孤寂便更加湧上心頭。
“春風不度玉門關”是一種拟人,玉門關外是茫茫戈壁,中原地區的人都不願意去,甚至連春風都不願意去。史傑鵬老師認為這是一種無奈之下的勸解,被禁锢在邊塞苦寒之地的人們隻好在言語上豁達一點,調侃一下:幹嘛吹這首不應景的曲子呢?
當然也有人從深層次解釋這首詩,比如楊慎說“春風”指君王恩澤,帶上了對統治者的抱怨。這樣理解好像也挺有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