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種菜的技術

古代種菜的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30 09:39:25

“茵萊湖面積約116平方公裡,生活着大約2萬茵達族人,因與世隔絕三百多年而被稱為是最封閉的族群。”

緬甸向導指着湖中穿梭的小木舟:“茵達族的起源至今未知,緬甸古人稱他們是“水民”,因為有相當一部分茵達人終身不上岸,他們在湖中搭建浮島木屋、在水裡種菜,擅長捕魚織布,數百年來一直與世隔絕。”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

實際上,茵達族的起源有兩大說法,部分茵達人認為祖先來自緬甸南部的德甯達依(靠近泰國的班武裡府),14世紀期間因戰亂流亡至緬甸北部;另一種說法是起源于中國的雲貴山區,在元明更叠戰火紛飛時輾轉落難至此,這兩種說法的時間點很接近,逃難原因與曆史事件也能對應。

茵達族的祖先來自東亞還是東南亞?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做,我們外來者隻能從語言、飲食和文化等角度去對比,在向導配合下得出最接近事實的猜測。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3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4

幾名本地船夫告訴我們:茵達族的口語十分特殊,與緬甸其他方言都不一樣,隻有少量發音與撣族接近。

撣族先民發源于瀾滄江和怒江上遊的中國傣族,《史記》中的“乘象國”和《後漢書》中的“哀牢國”說的就是撣族,遷徙緬甸已有2500年曆史,主要分布在撣邦高原地帶。如果以中國傣族“南下遷徙”來看,茵達人極有可能就是傣族支系。

為什麼不是撣族支系?因為茵達族剛到緬甸時曾被撣族部落多次驅趕,最後才被迫定居在茵萊湖中,且撣族遷至緬甸後融入當地語言,與傣語早已天差地别,因此茵達族語言隻有部分發音與撣族類似,而類似吃飯等常用口語發音,反倒與傣族所說的“luai hao”十分接近。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5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6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7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8

茵達族的宗教文化也很别具一格,例如撣族、緬族等緬甸主要民族以小乘佛教居多,而茵達族則信仰小乘佛教的分支--上座部佛教。

在800年曆史的茵萊湖最大寺廟寶塔寺中,一名高僧解釋說:上座部佛教在中國稱為南傳佛教,主要經文和典籍都保存在中國,特點是寺廟主拜“龍”和“龍樹”,其餘神像可交由信徒帶回村寨供奉,這些傳統都與中國傣族極為相似。但茵達族不過潑水節,隻在潑水節期間把村寨供奉的佛像放入特制遊船内,遊走在茵萊湖各個茵達村落之間。

而緬族和撣族沒有這個習俗,他們除了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還有坐夏、解夏等節日,基本都以緬曆來制定節日時間。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9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0

除此之外,茵達族還保留了很多中國早已失傳的民間絕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絲織錦。

《東晉雲錦》一書記載的“朝拾荷莖暮抽絲”,說的就是民間織女早上采摘荷莖,晚上就要趕着抽出荷絲用來織布,到了織造技術鼎盛的北宋時期,荷絲織錦又被改進為面經和地經雙重,至此成為皇家禦用貢品,價格遠遠高于其他高級絲綢。

然而,荷絲織錦由于步驟精細繁瑣,在發源地中國已經瀕臨失傳,反倒被茵達族人傳承至今。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1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2

娘水鎮(茵萊湖最大城鎮)一位耄耋老人告訴我們:茵達族的荷絲織錦手藝傳女不傳男,到了她這裡已經傳了35代,需經過選莖、抽絲、揉短、搓長、沖洗、晾曬、紡錘、上色等15道純手工步驟才能剪裁成衣,通常1000根荷莖能抽出3米長的高品級荷線,制成長袍大概要20-25萬根荷莖,需50名熟工連續10天才能完成抽絲工序,因此又被稱為是“全球最昂貴的織物”。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3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4

為什麼不用織布機?老人回憶說:茵達族剛到緬甸時舉步維艱,當地土著非常排斥他們,哪怕搬到湖中居住也不願與之交往,沒有土地的茵達人隻能在湖水中種菜維持生計,買不到布料隻能荷絲織錦,以前單純是為了裹體,茵萊湖旅遊業聲名鵲起後,手工荷布的價格随之水漲船高,這項絕技也就這麼流傳至今。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5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6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7

在娘水鎮逛了一整天,又發現了荷紙、油傘和鍛刀等具有顯著中華特色的古法技藝,按照造紙廠老師傅的說法,茵達族的荷紙技術與明代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記載如出一轍,隻不過采用的是抽了絲的荷莖與茵萊湖草植,雖然纖維不如竹麻那麼豐富,但勝在不用石灰漿(當地人找不到),而且荷紙相對竹紙更加柔軟,還可以加入花瓣葉片使之更加美觀,多數用來制作油紙傘、窗花和寺廟裝飾與經書等等,也是茵萊湖密不外傳的絕技之一。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8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19

最讓我意外的是,茵達族的飲食習慣讓我的中國胃幾乎無縫過渡,娘水鎮有很多挂着“茵達菜”招牌、實際卻是中餐做法的餐廳,店主全都是茵達人,我們在湖邊的第一餐就吃到了正宗的紅燒茵萊湖魚,看到我們一行人有白人也有中國人,店主女兒還貼心的問“要不要檸檬”,因為歐美遊客喜歡檸檬汁配魚,而中國遊客一般講究原汁原味。

晚餐是典型的茵達族拼盤手抓飯,油炸春卷、醬油烤翅、魚露鯉魚等等,口感酸辣與傣味無異,膳食纖維比較豐富。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0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1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2

第二站是全球最大的水上菜園,向導沿途解說:茵萊湖接近一半面積都種上了各種蔬菜,總面積在40平方公裡以上。可惜的是,茵萊湖在殖民期曾多次被掃蕩,茵達族人保存的古籍史料絕大部分都被焚毀,諸如為何在水裡種菜、怎麼引進改良作物、如何保證産量等等謎題,如今都找不到具體的文字記載了。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3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4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5

目前常見作物以适宜水培的瓜果蔬菜為主,番茄、絲瓜、扁豆、辣椒比較多,産量比土種要高出30%左右。糧食隻有水稻一種,據說袁隆平爺爺曾專門派人指點茵達人種植水培水稻,限于糧種和管理原因,畝産不如中國的一半,也就五六百斤左右,但品質據說相當的高。

由于茵達族與世隔絕數百年且神秘異常,密不外傳的水中種菜與荷絲織錦、荷莖造紙,被外來者統稱為“三大絕技”。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6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7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8

看到遠處有幾艘漁舟,向導突然吟了兩句詩:飛艇似箭茵萊湖,碧波浮島世間無。

正當我驚訝一個緬甸人居然有這麼深厚的中文涵養時,向導又說:這首詩是我最崇拜的中國人寫的,你知道是誰嗎?

被一個老外用兩句中文詩給難倒了,這種感覺真不太好,向導看我窘迫笑了笑才接着說:他就是陳毅元帥,擔任中國外交部長時出訪緬甸遊覽茵萊湖,目睹漁民捕魚場景有感而作的詩。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29

古代種菜的技術(茵達族三大絕技)30

如今,茵達人最出名的标志性動作就是單手撐槳、單腳捕魚,也有人單腳撐槳、單手捕魚,幾乎每天都有遊客長槍短炮在湖面上蹲守拍攝。

(下一篇講述茵達人的生活場景,以及茵萊湖市場、特産、物價等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