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進入小麥播種季節,小麥如何施用底肥,選什麼樣的肥料做底肥?就成為農民朋友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為了幫大家能更好了解和掌握小麥底肥施用技術,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不知不覺就寫得有點長,希望帶大家能耐心讀完。
小麥種植為什麼要施足底肥?
之所以提倡小麥一定要施足底肥,這是基于實踐經驗和科學理論而來,而不是憑空想象的。
首先,撇開任何科學理論,從實踐經驗來看,施足底肥,最直接明了的作用是能夠提高潛在産量。下圖左邊是除了氮肥外,底肥中再沒有施入任何肥料,而右圖是在底肥中添加了一定量其它肥料,從生長勢上我們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得出結論,後期在相同生長條件和管理條件下,哪一種産量更高,顯然是右圖施足底肥的田塊。
其次,是根據小麥的生長特性和肥料自身特性決定的。
小麥的分蘖數和最終産量形成息息相關,在小麥出苗以後,主要是群體構建,也就是冬前分蘖。小麥在播種出苗後15~20天左右的時間,就會開始分蘖,一般來說,在越冬前小麥的分蘖數量能夠達到總分蘖量的70%~80%。而和分蘖關系最為密切的肥料就是磷肥和氮肥,至于為什麼,受篇幅限制,在這裡我們就不做過多的讨論。關于小麥分蘖,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我前期發表的文章:冬小麥要想獲得穩産、豐收,提高冬小麥分蘖成穗率很關鍵
另外,要想冬小麥順利越冬,在越冬前要确保小麥形成壯苗,而形成壯苗的标準是主莖上要形成6~7片葉,這就需要吸收一定數量的氮肥。另外,鉀對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實現最佳生長發育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底肥中施用一定數量的鉀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麥分蘖期間,如果養分供應不足,不但會導緻植株生長勢弱,分蘖數量也會減少或不形成分蘖,最終影響産量;但如果施肥量過多,尤其是氮肥過多,在越冬前常常會形成旺苗,不利于越冬,同時生長後期也容易形成倒伏。
小麥生長期對養分的吸收規律
從肥料的自身特性來說。由于磷、鉀的移動性比較低,為了減輕勞動成本,還是可以考慮在播種的時候一次性把磷、鉀肥施入,可以滿足生長需要。但是氮的移動性太強,容易淋洗損失,同時過多的氮肥也容易引起植株徒長,所以要考慮要分期施肥。
當然,接下來我們要說說有機肥,近幾年小麥種植戶明顯能感覺到,小麥的一些病害如根腐病、莖腐病、紋枯病、赤黴病等明顯有加重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農民朋友過度依賴化肥的增産效果,再加上農家肥等有機肥源減少等原因,造成土壤有機質、有益菌減少,不但使得我們土壤出現了退化,也大大降低了肥料利用率。所以,有條件的一定要施用生物有機肥,如果農家肥等有機肥源較少,也可用商品生物有機肥替代。
除了氮磷鉀大量營養元素之外,像鈣、鎂、硫、鐵、硼、錳、鋅、硼等中微量元素,對于小麥生長發育以及産量和品質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家用得比較多的是複合肥,或者說在複合肥基礎上再用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氯化鉀等單質肥料。
不管用什麼我們用得最多的還是氮磷鉀,所以相對來說在生産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忽視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入,所以中微量元素有可能就成為影響小麥産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從上圖中小麥對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規律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也是随着生長發育和幹物質的增加,小麥對中微量元素的需求也是在逐步增加。
所以,我們既要保證小麥對氮磷鉀的充足,也要保證鈣、鎂、硫、鐵、錳、銅、鋅、硼等中微量元素的供應,尤其是既要保證前期的營養供應,又要保證中後期的營養供應。
小麥底肥的施用方案
我們要考慮适宜的肥料用量,不多不少正好,那麼用多少呢,我們專業上有一個養分歸還學說,也就是小麥帶走多少養分,我們就應該補充多少養分,也就是要根據産量來确定肥料的用量,那麼怎麼确定呢,我們一般有個參數:
每生産100公斤小麥籽粒,大概需要多少氮、磷、鉀?通過這樣,我們就可以估算一下不同産量水平需要多少氮、磷、鉀。這個參數也是根據品種變化、栽培模式變化等在變化,比如以前每生産100㎏小麥籽粒需要純氮3公斤,但現在是2.43公斤,純磷以前是1公斤,現在是1.01公斤,純鉀以前是3公斤,現在認為是2.54公斤。
整體上來說,近幾年随着産量的提高,對氮和鉀的需求反而在下降,為什麼在下降,這主要是品種的改善,小麥對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也提高了,稭稈裡的氮少了,籽粒的氮提高了。
不同區域不同産量水平對氮的需要或适宜用量可能有所區别,但從整體數據來看,對純氮的需求大概在12公斤左右,可以根據産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每畝地增加或減少2~3公斤,這是比較科學合理的用量。磷、鉀肥的用量基本和小麥差不多,中等肥力的地塊磷肥用量大概是每畝6公斤,鉀大概是每畝4公斤,當然可以稍微調整,不但要考慮氮磷鉀,還要考慮中微量元素。
所以總體來說,小麥氮磷鉀的用量氮肥(N)是每畝地10~15公斤,對于氮肥的用量我們一般是高産>中産>低産,強筋>中筋>弱筋;磷肥(P2O5)是4~8公斤;鉀肥(K2O)為3~5公斤。
氮肥40%~50%做基肥,50%~60%做追肥。根據苗情、根據地力、根據小麥品種調整。磷肥可以全部或者80%當做基肥使用。鉀肥建議60%~70%做基肥,30%~40%做追肥。
綜合肥料利用率等因素,小麥底肥推薦配方如下:
單質肥料:尿素10~15千克;12%過磷酸鈣50~65千克;氯化鉀或硫酸鉀6.5~8千克或8~10千克;中微量元素肥5千克;有機肥3000千克(盡可能施用,非硬性)。
單質肥料 複合肥料: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25~40千克;氯化鉀或硫酸鉀6.5~8千克或8~10千克;中微量元素肥5千克;有機肥3000千克(盡可能施用,非硬性)。
不推薦施用小麥專用肥,理由會在下面講到,請大家耐心讀完。
小麥底肥施用存在的誤區
在我們小麥底肥施用或者說小麥施肥管理中,也常常存在不少誤區,以下是新農鳴根據田間指導常碰到的誤區,和農民朋友共勉。
誤區一:一炮轟,不追肥
随着種植大戶的增多,追肥人工成本太貴,為了省事等等,施肥都是在小麥播種的時候一次性施肥,我們叫一炮轟,不追肥。小麥的養分吸收主要在春季以後,量是迅速增加的,而且不同管理水平的養分吸收以及幹物質累積,在春季之前差别并不大,而差别大的主要是在拔節、開花、孕穗灌漿的中後期,所以中後期的營養供應是非常關鍵的。
一炮轟施肥前期把肥料施入,前期施肥太多,并不利于小麥苗期的生長,而到了中後期,受灌溉和其它農事操作或自然現象會造成養分的損失,尤其是氮,由于移動性較好,會随着灌水和降雨流到深層土壤裡面,小麥的根系夠不着,到了後期就可能造成脫肥,産量上不去。一次性施肥就和人一樣,一日三餐,我們為了省事,一天隻吃一頓飯,肯定很多人都受不了。
緩控釋肥确實可以控制氮磷的養分釋放,理想的釋放時間是和小麥需求同步,技術也希望做到,但是從種種原因來看,緩控釋肥從技術上來說,肯定是要增加成本,農民對成本比較在意。另外氣候是多變的,緩控釋肥釋放與土壤的溫度、水分、氣溫等因素在裡面,但沒有千篇一律的土壤環境。從實際田間試驗情況來看,在同等條件下,單質施肥或單質 複合肥分期施肥的産量都要比一炮轟的施肥方式産量高。
誤區二:重視氮肥忽視磷、鉀肥
我們很多時候都很重視氮肥的施入,而忽視了磷鉀肥的施用。農民朋友看到苗黃、長得不好,都會撒點氮肥,在判斷肥料好不好,很多農民朋友也都是将肥料施入後,看很快能不能看到效果,隻要是葉片變綠了,苗子蹭蹭長,就覺得是好肥料,其實這都是氮肥的效果,很多廠家也是為了滿足農民的這種心理,不管什麼肥料,氮的含量都特别高,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不能隻重視氮肥,而忽視磷、鉀肥,盡管氮肥對小麥增産效果要比磷鉀肥要好,但是氮肥單獨使用增産效果再好,也比不上氮磷鉀配合使用,所以,生産中既要重視氮肥,也要重視磷鉀肥。
誤區三:肥料用量越多越好,尤其是氮肥
人們總是擔心用肥太少,增産田少,所以用量越多越好,這不僅僅體現在小麥上,在經濟作物上更是這樣。但是作物需要這麼多嗎?根本不需要,就和人一樣,每天吃一個饅頭能吃飽,非要給三個,那肯定就是撐着了。
不管哪一種肥料,對作物來說都有一個适宜的用量,就和人一樣,每天吃多少量都是一定的。所以,肥料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且在田間多次發現,生産中氮肥施用過多,氮肥用量和小麥倒伏關系非常密切,氮肥用量越多,倒伏發生的幾率和氮肥的用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氮肥用得越多,小麥的倒伏是增加的。也就是過多的氮肥施用反而有可能增加小麥倒伏的風險。
同樣,在小麥上容易發生的赤黴病,也是和氮肥用量成正比 ,在連續幾年的不同氮肥用量的梯度實驗,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麥赤黴病的發生也在增加。所以,合理用氮肥對減少倒伏和病害的發生意義重大。所以要科學合理施肥。
誤區四:忽視中微量元素的補充
作物除了對氮、磷、鉀需要之外,還有其它元素,雖然用得少,但是都是作物必不可少的,隻補充氮磷鉀而不考慮中微量元素,對小麥的産量都會産生一定的影響。
誤區五:小麥苗發黃就是肥料不好
我們經常認為如果小麥苗發黃就是肥料不好。小麥苗發黃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缺肥,比如缺氮,缺鉀、缺鋅都可能發黃;第二在氣候幹旱情況下,小麥也會發黃;第三個在遭遇凍害情況下,苗也會發黃;第四個小麥病害比如小麥花葉病毒病也可能導緻苗發黃;第五個土壤問題,如酸化等;第六小麥蟲害,根被吃掉了,或者線蟲什麼的也可能導緻苗發黃;第七打藥藥害也出現苗發黃;第八個可能耕作整地,地沒整好,根沒紮下去,苗長不好也發黃;第九稭稈還田,導緻小麥根懸浮沒法紮到土壤中,沒法獲得養分和水分;第十播種太深等也都有可能導緻苗發黃,所以我們要區别對待,真正找到發黃的原因,而不是一發黃就認為是肥料的問題。
或許直接将施肥方案告訴給大家,是最為直接也是最簡單的,但為了讓農民朋友更加全面了解小麥施肥技術,因此,篇幅有點長,也希望大家能耐心閱讀。
如果讀後你覺得有所收獲,也希望大家能幫我點贊并轉發,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