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六個月的太空之旅即将結束
太空“出差三人組”回家倒計時
目前他們正忙着打包“行李”、
對艙内環境進行清潔維護、檢查設備
#神舟十三号航天員首次出艙#
#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過年#
#冰墩墩成為太空課堂的特殊助教#
……
“太空出差”以來
神舟十三号航天員乘組
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回憶
在一次又一次振奮人心的
“成功發射”與“圓滿完成”背後
凝聚着無數中國航天人的付出和奉獻
也見證着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的接續奮鬥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國第一顆導彈
第一顆人造衛星
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
第一顆探月衛星……
很多“中國第一”的背後
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
孫家棟
這個名字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緊緊相依
這是年輕時的孫家棟在工作中。新華社記者 楊武敏 攝
他被稱為中國航天的“大總師”
從事空間技術研究50餘年
孫家棟将自己的青春年華
投身于祖國的航天事業
1967年,孫家棟擔任東方紅一号的總體設計負責人。
2004年
中國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
已經75歲的孫家棟
接下首任總設計師的重擔
2007年11月5日
嫦娥一号成功進入月球軌道
開始繞月飛行
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裡
大家全部從座位上站起來
歡呼雀躍、擁抱握手
在歡呼的人群中
孫家棟轉身抹眼淚的樣子
卻讓所有人紅了眼眶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是孫家棟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回顧幾十年的工作,他認為自己
“僅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個”
相似的場景
也發生在離我們很近的這一天——
2021年5月15日
當天問一号平安着陸火星的信号從遙遠的太空傳來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
響起熱烈的掌聲
聽到這個消息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摘下眼鏡
用紙巾抹了一把臉頰
推開門匆匆而去
談及自己的激動落淚
張榮橋說
“10年前進行籌劃,
千軍萬馬為之奮鬥了6年。
而後,我們在發射場堅守了110天,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堅持了202天,
取得的首戰告捷就是環繞火星。
之後到今天我們又堅守了93天。
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今天最終的勝利!”
2021年5月15日,航天科研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慶祝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成功。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漫漫征途
中國航天人的接力從未停止
信仰與希望的力量永遠燃燒“續航”
“0号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
“各号注意,我是0号,30分鐘準備。”
2021年6月17日
在神舟十二号飛船發射任務倒計時30分鐘時
酒泉航天發射場
0号指揮鄧小軍的聲音傳遍各個指揮大廳
發射當天,鄧小軍在崗位上
從212号走到0号
鄧小軍花了18年
18年時間
工作仔細、認真的鄧小軍
曆任箭上操作手、箭上單元指揮、
箭上指揮、地面控制系統指揮、
衛星任務0号指揮
下指揮口令
在測發指揮這個大舞台的中央
“0号指揮”這個崗位
受到萬衆矚目
但鄧小軍卻說
“0号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
載人航天
這項獨一無二的光榮事業
吸引着一個個心懷夢想的年輕人
參與其中,奉獻青春
“看到火箭順利升空的那一刻,有多苦就有多甜!”
2020年11月24日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長征五号搭載着嫦娥五号順利躍入長空
在航天人那深淺不一的藍色身影間
周承钰青春的面龐引起了網友的注意
這位1996年出生的貴州土家族女孩
是嫦娥五号探月任務連接器系統的指揮員
不過24歲的年紀
她已經坐進了肅穆的指控大廳
作為發射場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護送嫦娥五号探測器登空攬月
2020年12月17日淩晨,嫦娥五号返回艙成功着陸,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歡慶勝利。
在長征五号測試任務中
周承钰每天要爬傾角接近90度的180多級鋼鐵台階
到達15層不足8平米的測試間
一天來回4趟
周承钰堅持了60多天
她說
“看到火箭順利升空的那一刻,有多苦就有多甜!”
發射場上最年輕的女指揮、
9名90後組成的“北京明白”團隊……
越來越多年輕的面孔
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航天人
青春的樣貌、蓬勃的活力
這群年輕人
也将自己的未來
與這個國家邁向太空的偉大夢想緊緊相連
2021年4月29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号B遙二運載火箭搭載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
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
秉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攻關、特别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把過去千百年來的浪漫想象
一個個變成了現實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緻敬中國航天人!
(轉載請注明來源解放軍報微信;參考資料:解放軍報、@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載人航天小喇叭、網友留言等)
來源: 解放軍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