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說#
#自我成長與心理健康#
今天帶了一場OH卡的活動,主題是個人願景探索,也是一次生命主題的探索。結束後,腦海中忽然出現關于活出自我的議題。
有的小夥伴問:“OH卡是什麼啊?”
OH卡
所以先介紹一下OH卡,是心理學的一種潛意識投射卡,是德國心理學家莫裡茲和一個墨西哥藝術家共同發明的,通過一些圖片,可以和右腦鍊接,激發一些潛意識的部分。玩得人常常會發出“OH”的驚呼,所以由此得名。OH卡可以幫助我們探索我們的内在,促進人際關系,更好的表達自己。
好吧,回到正題,繼續聊聊關于活出自我。
此時我腦海中浮現出阿部正雄的書中寫到的深山天籁:“我是誰?”
在一個風和日麗,景氣和暢的清晨,有個人來到山中。茂林修竹,蜿蜒的小徑開滿了野花野草。“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這時候有個念頭不其然的浮現:
花是花,草是草,那我是誰呢?
他站在野花野草的中間,心裡想着:“花不會問‘我是誰’,花就是花;草也不會問‘我是誰’,草就是草;那是誰在問‘我是誰?’”他看看四下無人,那當然是“我在問‘我是誰?’”了。
“我在問‘我是誰?’”
這裡有兩個我,一個是被問到的我,還有一個是發問的我,讓我想到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最早于1890年提出自我有兩個不同的方面即主體我(i)和客體我(me)。
客體我的英文me是賓語,比較像别人眼中的我,有着不同的面向,包括興趣,能力,價值等,你對你自己的理解程度,我們會稱為“認同”。
而主體我,英文是I,是我所經驗到的我,主觀的我,是獨特的自我。隻有當你理解到你主觀經驗到的興趣、能力、價值,你會發現你的生命主題,也是我們說的“天命”。
我們往往會活成家人,社會期待的樣子,舉個例子:比如你家人覺得律師很好,即便你不喜歡這份工作,可能是為了生存,也可能是為了父母的期待,也可能整個社會覺得這是好的,于是你做了這份工作,慢慢的你也很成功,可是你隐隐約約覺得好像缺了什麼,那個讓你“隐隐約約覺得缺了什麼”的我是主體的我,你可能内心的生命主題是“自由”,于是這兩股力量在某個夜深人靜時撕扯着你,你搞不懂你為什麼苦惱。如果活成客體我,總覺得缺了什麼,如果真的“活出自我”,是打引号的哦,你可能無法生存,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可能就需要探索看看自己的生命主題,看看如何能整合到一起,我知道我在做什麼,跟我不得不做什麼是不一樣。可以選擇不做律師,也可以選擇繼續做律師,同時做一些内心真正喜歡的事,這樣的我才是真正的活出自己的樣子。
你怎麼看“活出自己的樣子”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你的看法哦。
我是心理咨詢師子暄,走在持續學習,持續體驗,持續發展的路上。
傳播心理學知識,讓生活更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