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唐代的詩歌其實是由詩人寫出來,然後用來伴樂吟唱,就好比現代的歌曲,不是用來吟誦,而是由歌手用來演唱的。
在唐代那個盛世,沒有戰亂,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夜不閉戶,與此同時,精神生活相對豐富,娛樂業發展也就頗為突出。吟詩作賦,便是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唐代幾百年間詩歌佳作鋪天蓋地,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歌手”,先有初唐四傑“王、楊、盧、駱”,後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詩家天子”王昌齡……
有些“歌手”可以被大家熟知,并且多數作品被大衆銘記;有些人,則以“孤篇蓋全唐”,而其他留于後世幾乎沒有其他作品為人所知,如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還有一些人,雖一生也揮盡筆墨,但不為人知,注定沒落在曆史的長河中,直至消失。
孟郊或許就類似于張若虛。
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讓孟郊的拳拳孝心和對母愛的歌頌,為後世千百年來的世人所熟知。如今,《遊子吟》全文更是連幼兒園小朋友都倒背如流。
遊子吟
孟郊 〔唐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遊子吟》白話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晖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孟郊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中進士,得到一個溧陽縣(今屬江蘇)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将母親接來同住。
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态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孟郊其詩常感傷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其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雖有“郊寒”之稱,但還有一首,孟郊詩裡面卻沒有一絲寒苦之音,而是傾盡了内心的喜悅。
登科後
孟郊 〔唐代〕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登科後》白話譯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的悶氣已如風吹雲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真想擁抱一下這大自然。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其實,這首詩有着這樣的創作背景:
唐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經46歲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于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立即作了此首詩表達難以自抑的激動心情。
注意看,有幾個看點:
第一,孟郊是“奉母之命”,而且是第三次進京趕考,足見對母親的遵從,實則是拳拳孝心。
第二,“46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十多歲成家立業實屬正常,此時,孟郊已然将近知天命之年,顯然是寫出了一介書生苦讀半生的凄涼。
第三,“喜不自勝,難以自抑”。舍身處地去考慮一下,換作當下的自己,曆經半生去準備一個公務員考試(假如公務員考試沒有35歲的限制),等到四五十歲終于考上了,那該是怎樣一種激動的心情?是不是會像範進中舉一樣最後瘋掉?
言已至此,不知道孟郊這首詩您是否能夠身有體會?如果您一直在為了某項事業,披星戴月、不辭勞苦,耕耘半生,某一天突然獲得巨大成功,這時候别忘了吟誦一首《登科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