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學作品會采用不同的人稱來叙事抒情,那麼各種人稱的使用有什麼作用呢?曆屆中高考語文試卷中這類題已經出現過多次了,如何答這類題呢?以下逐個說明:
第一人稱:以第一人稱叙事,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的真誠态度,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内容的可信度,可以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便于進行心理描寫和直接抒發思想感情。
如魯迅的《社戲》、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和王安石的《傷仲永》中的第一人稱“我”。
第二人稱:以對話的方式拉近與作品形象或讀者的距離,便于直接對話和溝通交流,而且更具親切感和富于抒情性;在所寫對象為物時,還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例如我們寫作文時,把文中的媽媽或同學等人稱做“你”,或者把文中寫的一株植物或一隻小動物親切地稱為“你”。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公正,不受時空限制,更直接自由地反映現實,表現生活,便于叙事和議論。
例1:(2000年全國卷《長城》)
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着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嘯着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牆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嵚奇。它變得可笑,仿佛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标志,長城!
1)在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答:(1)将長城拟人化,便于與長城對話,便于抒發感情;(2)以對話的方式拉近與作品形象或讀者的距離,使得抒情主人公與描述對象之間更有親切感。
2)而在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
答: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例2:(2017年全國卷11卷《窗子以外》)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涵着怎樣的态度?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
答:
(1)人稱靈活變換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暢、思維不受阻礙,“你”“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視角,觀看自己生活的視角和觀看他人生活的視角。“你”“我”也就代表了大家,人人都隔着“窗子”,更顯出“窗”對所有人的無所不在的約束。
(2)以第一人稱叙事,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的真誠态度,增強文章的真實感和内容的可信度,可以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便于進行心理描寫和直接抒發思想感情。
(3)第二人稱: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來,以對話的方式拉近與作品形象或讀者的距離,便于直接對話和溝通交流,易于心靈深處的交流;而且更具親切感和富于抒情性;在所寫對象為物時,還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