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名言,是2013年5月4日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談到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時所引用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的出處,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本《大學》的第三章,這一章是解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這“三綱領”中的“親民”的。其完整的上下文是:“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斷地更新再更新。”《康诰》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湯刻在澡盆上的銘文。商湯因為夏桀無道,興兵進行讨伐,滅掉夏桀後,将其流放在南巢。商湯在位期間,為了避免自己重蹈夏桀的覆轍,就把一些重要的警示語刻在一些日常所用之物上,以便随時映入自己的眼簾,時時給自己以警戒。那麼,為什麼商湯要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在澡盆上呢?這是因為,洗澡過後,除去了身上的污垢,我們都會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商湯由身體的去垢煥新,而引申出精神上的洗禮革新,提醒自己,要像洗澡那樣,經常掃去污垢,這樣才能保持精神上的潔淨和新生。
商湯由洗澡而引申出精神上的潔淨與新生,是很自然的。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在洗澡之後為什麼會有煥然一新之感?是因為洗去了身上的污垢。而身體上的污垢,除了沾染的外界灰塵之外,還有老化的角質層,它是我們身體原有的一部分。隻有除去那些原有的已經成為肌體負累的那一部分,才能讓我們的身體以更好的狀态面對生活。作為生物,這樣的新陳代謝、吐故納新,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世上的萬物,正是在這樣的新陳代謝之中,生生不息、欣欣向榮。古人雖然不懂這些現代科學知識,但他們已經憑着每天的經驗,直覺地體會到了這個道理。
《大學》中,和這句話列在一起的,還有周公在平定東方叛亂之後以成王的名義發布的《康诰》中的“作新民”,以及《詩經·大雅·文王》中的“周雖舊邦,其命惟新”。這幾條合在一起,完美地闡釋了“三綱領”中的“親民”,并在後世的教育中被不斷強調,産生了深遠的文化影響。一方面,它敦促人們在精神上除垢納新,進行道德自省;另一方面,它也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創新的重要文化基因。
這種不斷創新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始終屹立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的核心要素之一。衆所周知,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古老文明。曾經的文明古國,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在經過時間的淘洗後,都已經煙消雲散了,活躍在那一方土地上的人,要麼已經不是原來的族群,要麼舊有的文明已經被連根拔起。曆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許多大國,如奧斯曼帝國、古羅馬帝國,但它們也都已經分崩離析。隻有中國,雖曆經桑滄,卻始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個中原因,就是因為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自我造血、自我叠代的創新能力。
這種創新的能力,表現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以科技而論,正如書記所說,我們的先人們發明了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在天文、算學、醫學、農學等多個領域創造了累累碩果,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科技創新成果,對世界文明進步影響深遠、貢獻巨大。以制度而論,我們的先人很早就發明了科舉制,使得中國很早就在制度上為社會成員的垂直流動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渠道。在文學藝術上,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幾乎每個時代都産生了堪稱人類巅峰之作的傑作。
英國最偉大的曆史學家湯因比在《曆史研究》中描述了人類衆多文明的興衰之後,提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對一次挑戰做出了成功應戰的創造性的少數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經過一種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資格應對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戰?湯因比沒有直接回答,但很明顯,如果我們把文明當作個體生命來看待的話,那些“少數人”中的大多數,都是沒有應對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戰的資格的。但中華文明卻做到了,在多次的挑戰之後,它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我們中華民族,是有這種一再迎接挑戰并能在精神上一再浴火重生的基因的。這種基因,镌刻在那些原典之中,值得我們深深銘記,并時時提醒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其德,自我叠代,不負時代,也不負自己。
來源:共産黨員網
審核:白 祝
編校:李 軍
編輯:劉 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