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官的韓劇《二十五,二十一》因為be結局引起了衆怒。
仔細想想,在中國,電視劇要有大團圓結局好像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
不管情節多麼曲折,人物之間有多大的仇恨,在最後一集都能來個180度大轉彎,化幹戈為玉帛。
為什麼國産劇如此執着于大團圓?小印今天就帶大家去找找原因。
國産劇總愛強行大團圓?
在現代國産劇裡,大團圓的結尾是最常見的。
在大結局時,犯了再大的錯的人也可以被原諒,再大的仇恨也能煙消雲散。
前段時間播出的《人世間》收獲一緻好評,但導演沒有按照專著裡的結局來拍攝,而是改成了大團圓的結局。
原著中周家沒落,周秉義患癌去世,妻子冬梅改嫁出國,幾乎每個人的結局都很坎坷。
但在電視劇裡,每個人都最大程度地收獲了圓滿:
周家成為了北方地區的名門,周秉義改造“光字片”成功後功成身退,胃癌被改成早期,冬梅陪伴在丈夫身邊等他康複。
《人世間》劇照
不止《人世間》,還有很多電視劇都會将悲劇結尾強行扭轉。
比如現代都市劇《小舍得》。
原著的結局黑暗又現實,電視劇的結局卻又是一派美滿和諧的景象:
原本撕的熱火朝天的一大家子,結尾畫風突變,大家握手言和、像是從來沒發生過矛盾一樣。
《小舍得》劇照
這還不算過分,更有一些導演是硬凹美好,強制洗白,自私自利了幾十集的角色,也能在最後一集突然變身聖母瑪利亞。
像《夏家三千金》裡的夏友善,她壞事做盡,無視法律,知三當三,還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夏家三千金》夏友善
沒想到在結尾,所有人竟然還是選擇了不計前嫌、大度原諒。
這格局确實是讓小印大受震撼。
包括前段時間爆火的《開端》,大團圓的結局也讓很多人覺得不能接受。
《開端》
這樣的大團圓套路并不隻出現在都市情感劇中,甚至一些著名的悲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大團圓。
中國的悲劇,嚴格意義上說,都是悲劇過程 喜劇收尾。
《窦娥冤》就是個典型例子。
六月的飛雪、冤屈的窦娥、三年大旱顆粒無收……它講盡了世間一切苦難,可結局仍是大團圓式的。
窦娥父親中舉後做了廉訪使,窦娥托夢訴冤,老天爺也幫她洗淨冤屈,伸張正義。
《窦娥冤》
還有廣為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祝之間有真摯的感情卻被活活拆散,梁山伯報恨死去,祝英台跳進墳墓,甚至在墳上長出的兩棵連枝樹也被馬家砍去。
看似一悲到底的愛情故事,卻在最後墳墓中飛出一雙彩蝶,梁祝二人化為蝴蝶,自由飛舞。仍然是個大團圓的結局。
《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還有《倩女幽魂》。
倩女與王文舉兜了一個大圈子,經曆了合分合,最終仍是團圓的結局。
越劇《倩女幽魂》
為何偏愛大團圓?
為什麼中國劇這麼喜歡大團圓結局?
首先是因為這類結局符合讀者看喜不看悲的審美心理,且能起到心理補償的作用。
悲劇結局可能會導緻觀衆長時間難以脫離悲傷的體驗。
現實本身已經夠苦了,再在舞台上看到悲情的故事,無疑會加重負面情緒。
而圓滿的結局能夠沖淡現實生活中的煩惱。
觀衆看到舞台上的一切都按照理想的方式發展,會受到慰藉,暫時忘記現實的醜陋。
因此在戲劇當中,無論人物形象多麼貧困弱小,事件多麼曲折艱難,最終都會得到一個美滿的結局。
《梁山伯與祝英台》新版
此外,戲劇的大團圓結局的發展也符合官方的要求。
作為民間文化,戲劇能對民衆産生教育意義,是免費的德育工具。
因此,它必然會受到官方的監督和制約。
比如在明代,統治者會公布嚴酷的刑罰以警告劇作家,不要在劇本中傳播關于統治階級的負面言論。
所以即使作者在故事中間部分有曲折的表述和不滿的情緒,也隻能在結尾彌補過來。
因此皆大歡喜、和樂融融的結局成了劇作家磨合矛盾沖突的首選。
儒家思想也是影響戲劇結尾大團圓的重要原因。
作為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的觀點深刻影響了古代文學和藝術。
從小熟讀儒家經典的文人們可能會抨擊封建社會的黑暗和封建教條的不合理,但絕不可能否定整個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
因此他們在創作中必然會秉持儒家思想中和諧适中的原則,形成了悲中有喜、矛盾調和的大團圓結局。
比如《琵琶記》裡,男主人公不棄舊妻,将“父母在、不遠遊”刻在心裡,高揚儒家人倫美德,這樣大團圓結局正是儒家“中和之美”的完美體現。
越劇版《琵琶記》
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也成為了古代戲劇作家安排先悲後喜結構的哲理依據之一。
就像《精忠旗》中的秦桧被驚吓而死後被“打入阿鼻地獄,叫他萬界不得逃離苦趣”;而嶽飛一家則俱得封蔭,善惡有報體現的淋漓盡緻。
但奇怪的是,西方卻非常推崇悲劇美,尤其喜歡一悲到底。
這是為何?
在西方看來,悲劇産生的直接原因是人類敢于與命運抗争,而悲劇的發生則是因為宿命的必然性。
電影《俄狄浦斯王》
雖然命運無法逆轉,但在抗争的過程中,人性的尊嚴和生命的高貴卻顯露無疑。
雅斯貝爾斯就認為,悲劇暗示的是“人類的最高可能性”。
這就是為什麼西方的悲劇總是表現為一種英雄主義。
《哈姆雷特》
而由于亞裡士多德認為“悲劇是由上層人物組成,而喜劇則由普通人組成”,悲劇是對最重要最偉大的人物的一種模仿。
因此我們會發現西方總是喜歡描寫高貴人物的悲慘命運。
《阿加門農》是國王,《美狄亞》是公主,《俄狄浦斯王》是國王,《哈姆雷特》是王子。
通過表現高貴人物悲慘遭遇,就能使觀衆産生崇敬、恐懼和憐憫的情感。
俄狄浦斯戳瞎自己的雙眼
而中國戲劇追求的是現實缺憾的彌補與化解,是善與正義的最終實現。
因此,我們更希望通過悲劇來傳遞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所以即便是悲劇,角色也總會擁有一個相對團圓的結局,讓人們看到生活的希望。
各位inker們,你覺得這種大團圓結局是敗筆還是升華呢?
快來評論區告訴小印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