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那麼一群人,吃完東西後,沒過多久就拉肚子,懷疑是食物不幹淨,但一起吃的朋友卻沒事;懷疑是腸道炎,做了結腸檢查卻沒有問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專家表示,可能是受到了“腸易激”的影響!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暫時的腸道功能紊亂,嚴格來說并不能算是疾病,就像是電器一時接觸不良,其實本身零件并沒有損壞。
有數據顯示,在我國有高達16%的人被“腸易激”所困擾,多見于20-50歲的人群,且以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較為多見。
1
哪些因素
會導緻腸易激綜合征?
1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小腸是吸收營養成分的主要場所,通常小腸内菌群很少,而當菌群過量時,會導緻食物提前在小腸中分解發酵,易導緻腹脹與排氣過多症狀。
一項研究表明,84%的腸易激患者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現象。
3
腸道免疫機能受損
雖然基于胃酸的保護作用,我們的腸胃并不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但是長期的緊張情緒、不良的生活習慣、錯誤的用藥等都會導緻腸道的免疫機能受損,引起腸道感染,腸道功能紊亂,也就增加了腸易激的風險。
4
腸道感知神經敏感
有研究數據顯示,腸易激患者腸道中所含的組織胺和類胰蛋白酶數量相對更高。換句話來說,腸粘膜對刺激性物質的分泌反應增強。
人體對腸道内部變化更敏感,也就更容易發生腸易激。
5
心理因素
胃腸道其實與心理壓力關系密切。因為胃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還是内分泌器官。
長期的緊張情緒通過大腦皮層,會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和内分泌系統,進而引起腸道粘膜血管收縮,導緻腸道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征就會出現。
2
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表現
1、腹痛:部分人群在早上起床後會感覺腹痛,而有些則在吃完飯後出現。排便後會有所緩解,且排便次數異常。
此類腹痛可發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彌漫性,但腹痛不會進行性加重。
2、腹脹:白天腹情況較重,尤其是在午後,到了夜間睡眠又會有所減輕。
3、腹瀉:一般會出現在清晨或進食後,每日3-5次左右,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軟便或稀水樣,便中會帶有白色或透明黏液,但此類腹瀉并不會影響夜間休息。
4、便秘:排便困難,大便幹結,量少,呈羊糞樣或栗子狀,常有便後不盡感。
注意:便秘和腹瀉經常交替存在。
除了上述4種常見的典型症狀,部分患者還會伴随厭食、胃燒灼感、惡心、嘔吐、心悸、頭痛等症狀。
3
護腸健康兩步走
保護腸道健康,不僅要保持樂觀開朗的生活态度,還可做好以下兩方面:
1
調節腸道菌群
調節人體腸道菌群主要用兩種方式:
補充益生菌
人體腸道内益生菌的比例越高,微生态環境就越好,腸道就越有活力。
3000多項研究都表明益生菌有助于腸道維持長期的健康生态,對腹痛、腹瀉、便秘等都有長效調節作用。
酸奶、奶酪、腌制品(泡菜)等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獲得益生菌的途徑,但含量有限,對于那些有腸道疾病、經常便秘、生活不規律者、中老年人等人群,可以詢問醫生的建議,額外吃些益生菌制劑。
01
發揮益生菌活性
另外,要想益生菌發揮活性,要注意以下兩點:
①益生菌比較“嬌氣”,在接觸空氣一段時間或者溫度超過40度之後會失活;②益生菌對胃酸很敏感,不利于益生菌的存活,在選擇時可以關注一下制作工藝,以保證益生菌能成功抵達腸道。
補充益生元
很多人容易把益生元和益生菌混淆,但其實二者并不相同。益生元主要包括多種寡糖類物質或低聚糖,它是益生菌的“糧食”,能促進腸道内益生菌的生長。
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點水果、雜糧和豆類物質。
2
避免“不耐受”食物
每個人的腸道狀況不同,對一些食物不耐受,也就是說機體缺乏消化這些食物相應的酶,那人的免疫系統就會将那些不被消化的食物當成有害物質,形成過度的保護免疫反應,即腹痛、腹瀉等。
常見的三種不耐受情況
乳糖不耐受:最常見的是喝完牛奶後會不舒服。這類人若想喝牛奶,應選擇零乳糖的,一些冰激淩、羊奶、軟質幹酪也可能含有大量乳糖,要多注意。
果糖不耐受:喝了甜飲料、果汁或是吃了西瓜、梨子等會出現肚子不舒服。這類人要少吃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多元醇不耐受:生活中杏、鳄梨、油桃、蘑菇等食物中含有多元醇,也有人吃了不舒服,應該盡量避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