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以多種文學形式呈現出來,詩歌也正是其中一種。随着時代的發展,詩詞鑒賞也被後人們提上了日程。特别是在古漢語的音調方面有着嚴格的要求,想要充分掌握,确實存在一定的難度。
最常見的就是平仄格律的說法,一平一仄相互搭配,方能彰顯出詩歌的節奏美與音樂美。但這也隻是文學角度的講究,并不适合現代的孩子們去接觸,所以有些詩詞方面還是有着很大的争議。不過在品史君看來,有争議是好的,這樣文學才會更快地發展。
前段時間品史君刷到了這樣一個視頻:《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第一場的節目中,出現了《詠鵝》的“曲項向天歌”,原題問到了“曲”的讀音,最終“百人團”中有28人答錯。這也讓品史君非常疑惑,這可是一年級教材中的必背篇幅,怎麼可能出錯呢?
“難題”
在這一期開始以來,“百人團”的能力就屢遭觀衆們質疑。要知道,他們名義上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詩詞愛好者,其實都是曆經重重選拔、過五關斬六将才從萬千選手中脫穎而出的,怎麼可能犯一些低級的錯誤?
第六期第一場第一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中“曲”的正确讀音是?這是一道選擇題,一共有兩個選項,分别為“Aqǔ、Bqū”。主持人龍洋在讀完這道題目後,在場的觀衆直接一聲“yi”,都認為這道題目過于簡單,上來就開始“送分題”?
可最終的結果令人很意外,台上還是滅掉了28個人的燈,這不是應該百分百正确的嗎?随後在場的評委蒙曼教授進行了“點評”,她表示雖然簡單,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不過百人團的正确率可以達到72%,這還是比較不錯的。
《詠鵝》
如此簡單的一道題,答題情況卻差強人意,我們還是綜合全面去做一個分析。這塊可能會有很多讀者不耐煩,但正是因為它通俗、淺顯、易懂,太簡單了,許多人在讀誦它的時候,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從字音到從字義全憑個人“喜好”,更談不上去“研究”。
“曲”在字典中一共有兩種讀音,一種是qǔ,一種是qū。前者代表的是歌曲與曲調,後者代表的是彎曲與曲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全詩在說水中遊動的白鵝彎曲着脖子,望着天空,發出嘹亮的叫聲,那彎着的脖子難道不應該讀三聲嗎?
相信這樣理解的人不在少數,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未免過于膚淺。白鴿為什麼彎着脖子?為什麼要發出嘹亮的叫聲?難道駱賓王單純地是在說白鴿?其實這是作者個人的縮影,它代表着詩人的精神與志向,隻要對全詩進行過詳細分析的,必然不會犯這樣的“馬虎”。
品史君說
對于“百人團”的能力,品史君也沒有任何資格評價,但可以确定的一點,大多數人犯了眼高手低的老毛病。從根本上去分析,小學老師或許該背這個“鍋”。因為大多數老師都認為《詠鵝》過于簡單,不願意過多解釋,一味讓學生去背誦,對這首詩的意思孩子們也無從得知。
在品史君看來,我倒認為這是節目組的“有意而為”。一方面是為了增強節目的效果,在答錯之後會吸引很多媒體報道,一年級背誦的古詩都有人答錯;另一方面也是糾正人們“習慣性的錯誤”,真正達到弘揚詩詞文化的目的,你認為呢?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