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傷患者急救的原則?一、定義1、凍傷或稱冷傷是機體遭受低溫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損傷,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凍傷患者急救的原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定義
1、凍傷或稱冷傷是機體遭受低溫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損傷。
2、分類:
①非凍結性凍傷:由10℃以下至冰點以上的低溫,多兼有潮濕條件造成,包括凍瘡、戰壕足、水浸足(手)等;
②凍結性凍傷:由冰點以下的低溫所緻,分為局部凍傷(冷傷)和全身性凍傷(凍僵)。
二、病理生理
1、非凍結性凍傷
(1)、最常見的是凍瘡;
(2)、在我國常發生在冬季與早春,長江流域因濕度較高比寒冷的北方多見;
(3)、好發部位是肢體末端和暴露部位,如耳廓、面部、手背、足趾等處;
(4)、主要是因冷刺激引起血管長時間的收縮或痙攣,導緻血管功能障礙;繼而發生血管持續擴張、血流淤滞和體液滲出,重者形成水疱,皮膚壞死。
2、凍結性凍傷
(1)、當局部接觸冰點以下低溫時,發生強烈的血管收縮反應,嚴重者可在細胞内外液形成冰晶;
(2)、組織内冰晶不僅可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緻細胞脫水、蛋白變性、酶活性降低以緻壞死,還可機械性破壞組織細胞結構,凍融後發生壞死及炎症反應;
(3)、全身受低溫侵襲時,外周血管發生強烈收縮和寒戰反應,體溫由表及裡降低,使心血管、腦和其他器官均受害。如不及時搶救,可直接緻死。
三、臨床表現
1、非凍結性凍傷
(1)、初起時,主要表現為紫紅色斑、變涼、腫脹,可出現結節。局部有灼熱、癢感或脹痛,在溫暖環境中更明顯。
(2)、随病情進展,可出現水疱、糜爛或潰瘍,如無繼發感染可自愈,但易複發。
2、凍結性凍傷
(1)、局部凍傷:先有局部皮膚蒼白發涼、針刺樣痛,繼而出現麻木、知覺喪失,腫脹一般不明顯。複溫解凍後,局部變化開始明顯,按其損傷的不同程度分為3度。
①、Ⅰ度凍傷:又稱紅斑性凍傷,傷及表皮層。局部紅腫、充血,自覺熱、癢、刺痛。症狀
于數日後消失,愈合後表皮脫落,不留瘢痕。
②、Ⅱ度凍傷:又稱水疱性凍傷,傷及真皮層。局部明顯充血、水腫,伴有水疱形成,疱液呈血清樣。局部疼痛較明顯,但感覺遲鈍,對針刺、冷、熱感覺消失。1~2日後疱内液體吸收,形成痂皮。若無繼發感染,2~3周後痂皮脫落,可有輕度瘢痕形成。
③、Ⅲ度凍傷:又稱壞死性凍傷,傷及皮膚全層,嚴重者可深達皮下組織、肌肉、骨骼,甚至整個肢體壞死。複溫後,皮膚逐漸變為黑褐色,感覺消失,創面周圍紅、腫、痛并有水疱形成。嚴重Ⅲ度凍傷創面表面呈死灰色、無水疱;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的分界較明顯,常呈幹性壞死,若并發感染則為濕性壞疽。治愈後多留有功能障礙或傷殘。
(2)、全身性凍傷:
①、首先表現為冷應激反應,如心跳、呼吸加快,血壓升高,外周血管收縮、寒戰等;
②、随着核心溫度的下降,逐漸出現寒戰停止、意識模糊或喪失、脈搏呼吸減緩、心律失常,最終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