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供圖/視覺中國
最近有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縮小朋友圈記錄的查看範圍。朋友圈出現“三天可見”功能之後,争議一直不斷,支持者認為理應保護隐私,而反對者認為會導緻“友盡”。
随着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以及朋友圈不但成為現代人的一個社交平台,而且還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所承擔的各種功能也越來越強大。那麼既然是社交平台和生活方式,我們就會希望有一定的規則來對其進行約束和規範,而這個規則,一般而言是由微信平台方來制定的,隻是制定規則的過程,勢必要考慮大多數用戶的願望和體驗,滿足大多數用戶的現實需求。
微信朋友圈的“三天可見”功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朋友圈”裡未必都是朋友,甚至還有一些居心不良者,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實。所以微信方推出這一功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用戶的隐私,避免朋友圈裡面的信息、圖片等等被随意外傳,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帶來侵害。盡管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有人真的把微信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卻可能會導緻很多人的誤會,以為對方是在提防自己、故意屏蔽自己。
有專家認為,寬容、開放是社交平台最大的生命力,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功能,恰恰是現代人走向封閉的證明,并不可取。既然我們也承認完全開放的朋友圈存在隐私洩露的風險,而“三天可見”又會導緻部分人的誤會,也導緻自己的封閉,那麼也就意味着我們需要在保護個人隐私和避免誤傷朋友,避免走向封閉之間尋求一種合理的平衡。
即便從保護隐私的角度看,“三天可見”功能其實是存在很大缺陷的。比如一個人早早就加了你的微信,可以看見你的微信朋友圈,你每天發布的朋友圈信息他都能看得到,那麼設置“三天可見”對他就是沒有用的,而隻對那些剛剛添加的朋友有用,但是随着新朋成老友,這一功能同樣會失效。
保護隐私和保持開放,對朋友圈來說确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如果要想徹底保護隐私,要麼徹底遠離朋友圈,不在上面發布任何個人信息;要麼對所有人都設置“不可見”,隻是把朋友圈當做一個記錄自己生活瞬間、片段的地方。還有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利用微信的分組功能,讓自己的朋友圈隻對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而屏蔽那些泛泛之交,無法完全信任的人。但這樣是否就能做到完全徹底的保護個人隐私,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微信朋友圈的“三天可見”功能之所以讓很多人如此糾結,說到底還是折射出現代人在保護個人隐私和擴大人際交往之間的一種矛盾心理,一種“雙重焦慮”。而要想解決問題,除了需要微信方在技術上的進步,也要看個人對隐私保護、人際交往的現實訴求程度。(天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