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圖/劇照
鑒定對象:《媽媽!》
上映日期:9月10日
如果僅僅把《媽媽!》定義為一部女性電影,那就未免小看了它的價值。影片雖然從導演到主演都“全女班”,但女性視角隻是表,生命本身的修複力和生而為人的尊嚴感才是它的裡子。
《媽媽!》乍看是一個女兒照顧媽媽、媽媽又照顧女兒的故事。在一個父親缺失的家庭裡,85歲寡居的母親和65歲獨身的女兒相依為命。剛開始,别扭的是年邁的母親。作為一名思想依舊活躍的老知識分子,她卻被困在一具到處都是問題的身體裡。靈魂與肉體的不匹配讓她對現狀不滿,而她所作的反抗就是對女兒的照顧表現出各種不合作。她堅持以自己年輕時的狀态去生活,抽煙喝酒但就是不吃藥。
一次小沖突展現了母女倆對老去這件事的不同态度。當看到母親爬高爬低地找書,女兒特意寫了一張紙條貼在書架上提醒:“爬高會死。”而母親也寫了一張紙條回應:“不爬高也會死。”
女兒追着母親“管理”的日子,在女兒發現自己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之後徹底改變了。強作的堅強沒有堅持太久,女兒作為家庭主心骨的重擔很快被母親接過去。後者原先的任性其實主要源自對自己變得“無用”的嫌棄,但如今自己又有用了,母親便迸發出了驚人的生命力。電影裡甚至用她鍛煉時輕松做出“一字馬”來展現其精氣神的巨大變化。
很多觀衆都被“每個媽媽都是母狼”的護崽精神打動,但不少人也表示,片中母女倆過分書面化的表達阻礙了他們代入角色的情感。譬如女兒在發現自己患病後,将媽媽送去養老院暫居。當時,媽媽是這麼問她的:“我該怎麼理解?是遺棄,還是懲罰?”女兒回答:“是幫忙。”當女兒病情日益嚴重後,影片的台詞就變得更詩意了。譬如她會說:“是你們變了還是我變了?你們對我的了解不如一個青椒,我對你們的了解不如一個花瓣。”
看起來,《媽媽!》文本的文學性傾向,與當下親情片接地氣的潮流背道而馳。但我卻覺得,這正是這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創作者刻意拔高了兩位主人公的經濟條件和受教育程度,好讓她們在面對人生困境時所受的“外界幹擾”更少一些。換句話說,導演兼編劇楊荔鈉提供的是一個女性面對疾病和衰老時的“标準樣本”,帶給觀衆的也是有關這個話題更純粹的體驗和思考。
從這個角度而言,相對于母親,女兒才是這個議題的真正落點。因為這個角色身上既不帶妻職,亦不帶母職,隻有與生俱來的女兒這一個身份。疾病導緻她的自我意識逐漸消失,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更恐怖的“死亡”。影片用母親的視角,展現了這個過程中女兒的恐懼、困惑、痛苦,以及某種程度的自我救贖與自我解放。而觀衆對這個過程的體驗,是可以超脫性别與年齡的局限的。
相比起一般的親情片,《媽媽!》還留下了很多未盡之意。譬如母女倆的個性緣何截然不同?随着病情打破女兒的嚴謹與克制,一段有着特殊時代背景的往事也随之揭開。此時再看媽媽和女兒這兩個知識分子的不同狀态,便能體會到創作者是真正為角色尋過根的。從這一點來說,《媽媽!》倒是比一些流于表面的接地氣作品更接近真實。
《媽媽!》本可以拍得更煽情,但導演并沒有這麼做。她既沒有過度渲染母女在面臨生活絕境時的囧和痛,也沒局限于僅僅贊美“世上隻有媽媽好”的母女親情。這種源自血緣的緊密聯系縱然給了她們戰勝生活困境的強大武器,但《媽媽!》同樣沒忘記展現兩個女性作為獨立個體對于生命的感受與思考。
最後說一句,兩位女演員的演技都很絕。媽媽的扮演者吳彥姝憑這部片拿下北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當然實至名歸,但看完電影我覺得,獎杯也應該有奚美娟的一份。後者的角色難度更高,而她不止完成了100分。
編輯:胡廣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