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中國有句古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是人各有長處和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不過,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有些人卻隻會看到别人的短處,而忽略其長處。究其原因,是隻看到别人短處的人,目光短淺,心胸狹窄。
記得在雜志上看過一個故事,關于日本實業家松下幸之助的。有一天,松下幸之助去工廠考察,正好碰上廠長要開除一名工人。松下幸之助就問廠長,這個員工犯了什麼錯?
廠長說,這個家夥整天不好好幹活,總是挑工人的刺,還喜歡跟上司作對,工人都不喜歡他。
松下幸之助對廠長說,你先别開除他,我去看看。他走到車間的窗口,悄悄地觀察了一會,然後回到廠長辦公室,對廠長說,既然你們不喜歡他,我就把他調到總公司去吧。
就這樣,這名愛挑刺又不受人歡迎的員工被松下幸之助調到總公司,并被委以重任。很多人不理解。松下幸之助對大家說:他雖然愛挑刺,但挑得有道理,這是對産品認真負責的态度;他愛頂撞上司,是因為他的很多好的意見不被上司所接納,他着急;他能看到許多别人看不到的問題,說明他把心放在公司、放在工作上。這樣的人,我去哪裡找呢?
果然,在松下幸之助的信任下,這位員工不負所望,讓産品的質量提高了一大截,也讓“松下”這個品牌更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而這位員工,最終成為了公司副總裁。
工廠的廠長隻看到員工的短處,而松下幸之助則看到了這名員工的長處,并利用這長處,為自己的産品多加了一道保險。看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隻能發出一聲感歎:松下幸之助不愧是松下幸之助!
所以,人的眼光不同,看待問題也不同,得到的結果更不同。世上的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隻是,有人的優點被放大,他就成了一個優秀的人;而有人的缺點被放大,他就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其實,即便最卑微的人,也有他的長處;即使最高貴最優秀的人,也有他的短處。
我們一直推崇孔子文化,也認為孔子是“大聖人”。不過,很多人卻是忽略了孔子“看不起農民”這一事實。在孔子的教育理念裡,他一直想培養他的學生為官從政,去輔助統治者治理國家。他認為當一個好官,百姓自然就會歸附和臣服,所以不用自己去種田。因此,當他的學生樊遲來向他請教如何種田和種菜的時候,他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還說樊遲是“小人”。
在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其實是有很強烈的等級觀念的。他認為農民是下等之人,他自己不是下等人,他的學生也不應該成為下等人。這樣的思想,是有偏頗的。隻不過,他提倡的“仁義治國,修身立德,注重禮儀”,對于統治者來說,都是有用的。
後世的人,過于放大孔子的長處,便也忽略了他的短處,所以孔子才會成為世人心目中的“聖人”。其實,不管“聖人”也好,普通人也罷,有長處有短處也是正常的。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和白居易同年考試及第的元稹,詩文也是非常出名。他和白居易一起,被世人稱為“元白”。他為去世的原配妻子寫下一首叫《離思五首》的詩,其中兩句流傳廣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這兩句詩,一直被認為是“用情專一”的千古佳句。後人隻看到他的詩,就認為他對老婆用情至深,是個好丈夫。卻不知,元稹在娶這位原配之前,曾經抛棄過他的初戀情人。這個女子的原型,就是《西廂記》中的崔莺莺。本來,他同崔莺莺很相愛,但他上任之後,發現還有一條路可以讓他更快地升官——娶三品大員韋夏卿的女兒韋叢,也就是元稹為之寫詩的那位“亡妻”。原配韋叢死後,元稹又和女詩人薛濤發生過一段情,後來又抛棄薛濤,另外娶妻。
對于這樣的男人,其實是很難說得上有好感的。但他寫下的詩篇又深為人們所喜歡,并為之流傳。這樣時間一長,人們也就忘記了這個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也或者說,人們記住的,隻是他的詩,而不是他的人。
所以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人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我們看待一個人時,盡量去發現他的長處,并利用他的長處,而不是隻盯着他的短處看。
其實,善于發現别人長處的人,他的“善于發現”,本身也是一種長處。不是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