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是極高的人生境界

什麼是極高的人生境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8 06:55:56

什麼是極高的人生境界?上節我們講到關于人生意義有與無的兩種觀點,講到人生意義的悖論:人生是有意義的無意義,無意義的有意義認為人生無意義者容易導緻對人生的悲觀态度,容易使人悲觀頹廢;認為人生有意義者自然追求意義的實現,為意義的實現而拼搏拼搏當然是好事,但一味強調拼搏容易導向對目标的過分執着乃至癡迷,癡迷的結果導緻人生異化、喪失自我這樣看來,悲觀頹廢和過分執着二者都走向極端,都有片面性,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什麼是極高的人生境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什麼是極高的人生境界(極高明而道中庸)1

什麼是極高的人生境界

上節我們講到關于人生意義有與無的兩種觀點,講到人生意義的悖論:人生是有意義的無意義,無意義的有意義。認為人生無意義者容易導緻對人生的悲觀态度,容易使人悲觀頹廢;認為人生有意義者自然追求意義的實現,為意義的實現而拼搏。拼搏當然是好事,但一味強調拼搏容易導向對目标的過分執着乃至癡迷,癡迷的結果導緻人生異化、喪失自我。這樣看來,悲觀頹廢和過分執着二者都走向極端,都有片面性。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前人早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智慧。這裡不打算旁征博引,隻将其加以歸納推薦給讀者,這就是:以無意義為背景,做有意義的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業;以悲觀的體驗,過樂觀的生活。

這一智慧,其精神實質,用儒家的語言表述即"中庸"——中庸之道。新儒學代表人物馮友蘭先生對中庸有極高的評價,他的原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儒家的”中庸“,在佛家文化中叫”中道“。何為中道?中道即離開二邊之極端、邪執,為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觀點、方法。又作中路,或單稱中。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場,故各宗各派雖然解釋有所差異,但以中道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則是一緻的。

“中道”思想是釋迦牟尼結合自己的求道經驗提出的。當時印度社會上流行兩種風尚,一種以在家的婆羅門為代表的縱欲享樂,一種是以出家沙門為代表的禁欲苦行。釋迦牟尼本人從青年時期王室的奢華生活,到出家修行後的艱難苦行,對苦樂兩種感受的極端體驗,使他認識到這兩種生活方式都不是通向覺悟與涅槃的正道。因此,證悟後他教導弟子舍二邊依中道而行:“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中阿含經》)由此看,中道就是超越對立的兩個極端,力圖擺脫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從而帶有超越差别、圓融統一的理論主張。釋迦牟尼在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時,批判地吸收當時其他諸家思想合理成份,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正是中道。

有學者為了讓讀者更形象地理解中道,曾舉例說,一隻手始終緊握拳頭,這是畸形;如果隻張不合,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于左右、好壞(等等)兩邊,都是極端;能夠不偏不倚,就是中道。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中道是超越有無、增減、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邪執,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六祖惠能深谙中道三昧,明白中道對于理解佛法的重要性(“道貫一切經法”),所以臨終時諄諄教誨弟子們務必謹記中道,遵循中道思維弘揚佛法。

中道思維對我們的啟發是,無論做事還是想問題,務必不要堅執一端,認死理,一根筋,盲目迷信自己排斥他人;要學會包容,寬容,搞多元化。其次是不走極端。人生既不可悲觀頹廢,亦不可過分執着,在悲觀頹廢與過分執着之間,要尋找一個恰當的平衡點,人生智慧就蘊藏于這一平衡點之中。

在思想方法上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中道有相通之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