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忠孝禮義?到電腦搜索引擎上查“禮義之邦”,跳出一行字,你要找的是不是“禮儀之邦”?這個檢索項下面,大概有幾十萬條結果,其中還有很多是“禮儀之邦”混雜在裡頭,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看待忠孝禮義?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到電腦搜索引擎上查“禮義之邦”,跳出一行字,你要找的是不是“禮儀之邦”?這個檢索項下面,大概有幾十萬條結果,其中還有很多是“禮儀之邦”混雜在裡頭。
可是當輸入“禮儀之邦”這四個字,就有幾百萬個結果。
語言學上有一個現象,叫做“積非成是”,指的是長期形成的語言錯誤,最後卻被當作正确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王能憲研究認為,人們通常說的“禮儀之邦”都是錯誤的,“禮義之邦”才是正确的說法。
在這件事情上,王能憲挺較真兒,“此‘非’絕不可為‘是’。”
這次,王能憲帶着這個問題作客浙江人文大講堂,給大家解釋為何是“禮義之邦”而不是“禮儀之邦”。
一字之差
格局相差萬裡
“禮儀之邦”、“禮義之邦”雖然是一字之差,但二者格局之大小相差萬裡,境界之高下何止天淵,如果長此以往,不僅謬誤流傳,還将影響到對中華民族及其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評價。
“禮”和“義”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裡面,特别是儒家思想裡面,地位非常之高。
在古代典籍當中,“禮”的含義非常豐富,有三層含義。
第一是社會層面,這是“禮”的基本含義,就是禮節的意思,相當于“禮儀”;
第二是政治層面,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含義,就是“禮法”。中國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禮和法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三是道德層面的,這是人的修養和立身的含義,就是“禮義”。
那“義”是什麼呢?《中庸》說“義者,宜也。”
劉熙《釋名》的解釋,叫做“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就是做事處理問題,恰到好處,就叫做“義”,也就是中庸之道。
根據楊伯峻先生《孟子譯注》一書後面所附的《孟子詞典》,《孟子》中涉及到“義”的地方,一共有108處。
最有名的就是這段話,“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
孟子把義看得很重要。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生命與道義二者擺在你面前的,舍生取義,這是多麼高的境界。
“禮義”作為一個詞語
内涵豐富博大
“禮義”作為一個詞語,它大大地豐富和提升了它分别作為單個詞原有的意涵。這就如同“禮”和“樂”組合成一個詞之後,它表示的是“禮樂制度”和“禮樂精神”,含義遠遠地超出“六藝”,也就是“禮、樂、射、禦、書、數”中作為某一種技藝的内涵。
“禮義”所表示的含義,有“禮義廉恥”“禮義教化”、“以禮治國”等内容,其内涵就比作為單個詞的“禮”和“義”大大豐富了。
《禮記》上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就把禮義看得非常重,非常高。
人和動物區别在哪裡啊?人之所以為人,要講仁義、講禮義的,所以你才是人。你不講仁義,不講禮義,你與動物,就沒什麼差别。
先秦以後,曆代典籍中使用“禮義”一詞非常多。朱熹在《朱子家訓》裡教育他的子弟:“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要讀書,要知書達禮,子孫後代要重視教育,甚至連家裡的傭人、童仆都要給予體恤、關心。
“禮義”這個詞所表達的内涵豐富博大,幾乎涵蓋了關于人倫、天道、政治、社會、文教、風俗諸多方面。
所以禮義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禮義的精神,就是儒家的精神。
“儀”為“義”後起字
“禮儀”指向單一
下面我來解釋一下“儀”。
《說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認為,“儀”是“義”的後起字,先有“義”,後來随着時代的發展,語言的表現力不夠了,于是就增加了一個單立人,有了“儀”這個字。“義”和“儀”這兩個字是古今字的關系,“義”是古字,“儀”是今字。
“儀”作為“義”的後起字,它的意義指向十分清楚而單一,即儀容風度。也就是具體的禮節、禮儀和儀式。比如古人見面要鞠躬、點頭。也包括衣着的講究,辭令的尊卑等等。
“禮儀”連屬成詞也很早,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廣泛使用。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詩·周南·關雎》這篇的序中就有這樣的話:“變風發乎情,止乎禮儀。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詩經·衛風·氓》的序說:“禮義消亡,淫風大行。”
“禮”和“儀”連作為一個詞,所表達的内涵,一般就是具體的禮節、禮貌或者禮儀活動、禮儀形式。
古書中也有很多例子,在先秦典籍當中,早就有禮儀這個詞。《周禮·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
《漢書·禮樂志》裡有:“漢興,撥亂反正, 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漢朝剛建立的時候,撥亂反正,日不暇給,在這種情況之下,皇帝還讓叔孫通制定禮儀,以正君臣之位。
較真一個詞
是為了漢語的純潔性
最後總結一下,“禮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個内涵極為豐富、使用非常廣泛的重要概念,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的重要方面。“禮義之邦”就是包涵了這些内容的常用的詞彙。它的内涵和外延從曆史到今天,沒有任何變化,也不應有任何變化。
“禮儀”是“禮”的表現形式或者具體儀式,其含義明确而單一。“禮儀”包涵在“禮義”之中,“禮義”的概念遠大于“禮儀”的概念。如果說我們國家為“禮儀之邦”的話,就等于說“中國人隻會打拱作揖”,太狹小了。
在曆代文獻當中“禮義之邦”的用例非常之多,而“禮儀之邦”在清代以前的典籍當中,我沒有發現一例。
“義”和“儀”雖有通假和古今字的關聯,但當其含義有了明确的分工之後,它們的意義範疇是非常清晰而從不混淆的。
所以綜上所述,可以斷言,“禮儀之邦”是濫用,應當廢止。為了維護漢語的純潔性,為了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禮義之邦魂兮歸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