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黑夜的衣裳将我裹住/從這光光秃秃的高處/我俯瞰一片繁盛的國土/我看到一隻鷹在盤旋/鼓着青春潑辣的勇氣/一直沖向金色的光芒/升到永恒的火焰裡去。——尼采:《我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
尼采是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個巨大的、先知般的存在。在他活着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學說;但在他死後,影響卻與日俱增。《尼采》一書作者卡爾·洛維特指出:
“他首先影響了一個最為意氣相投的追随者,即鄧南遮,并且通過他而影響了許多意大利的年輕人。在法國,他激起了安德烈·紀德的深刻同情。在德國,對于像斯特凡·喬治這樣的追随者來說,他成了19世紀的最高大法官。他給予了像R.潘維茨、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托馬斯·曼這樣的人以基本的影響,托馬斯·曼在1924年的一個評論中說,任何一個相信歐洲的未來的人,都深信尼采這個名字。他決定了L.克拉格斯、A.鮑姆勒和E.榮格爾的思想,最後他也成了現在在歐洲各處戰鬥的德國年輕人的最高權威。”
——盡管很多研究者認為,尼采哲學推動納粹形成,但他仍被視為現代西方哲學無可争議的最重要開啟者之一。
尼采
但他的健康情況不佳,一生飽受疾病折磨。除了腦病,他還從父親那兒遺傳了“慢性頭疼病與視力衰弱症”。普法戰争期間,他服役一段時間,在軍中感染了赤痢白喉。連續幾天幾夜的頭疼和痰阻的折磨,使尼采成了一個四分之三的盲人。後來,在1879年他再次患病時,不得不辭去巴塞爾大學的教職。此後,他住在瑞士和意大利療養。
1889年,也就是45歲那年,尼采精神分裂發作。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突然就抱住一匹被抽打的馬放聲痛哭,邊哭邊喊:“我的受苦受難的兄弟呀!”
他被送進精神病院,先是由母親照料;母親去世後,又由他的妹妹照料。——他的妹妹對他非常重要,據說和他有些不倫的關系(參見張鐳:《誰說尼采瘋了呢?》,中國作家網)——關鍵在于,1900年他去世後,他妹妹整理了他的遺作,包括非常重要的《權力意志》一書。
尼采發瘋的誘因,除了他漂泊無依的生活和飽受疾病折磨的身體,人們也注意到他憂郁、孤僻的性格,以及一生不得志的命運的影響。他嘔心瀝血著述,提出了遠遠超過時代的思想,不被同時代的人理解。這讓他變得狂妄與孤傲。看看他的自傳《瞧,這個人》的題目就知道這個人自戀到什麼程度:
1、為什麼我這樣智慧
2、為什麼我這樣聰明
3、為什麼我會寫出如此優越的書
…………
但是,如果了解他的著作的巨大影響,我們隻能說,他誇得還不夠!
尼采是哲學領域的革命者。他出生時,喜歡制造龐大哲學體系的德國古典哲學已經終結,Carl Max已經開始他的哲學探索,寫下《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把哲學引向實踐革命一路。
尼采在哲學研究中,對體系哲學進行了颠覆性改革。他不再嘗試建立一個獨立的哲學體系,而是采用一種格言式的寫作。他認為在他生活的時代,哲學已經失去智慧,哲學的語言隻好去嘗試格言和寓言。
認識到自己的獨創性,尼采對自己的作品極具抱負,說他“希望用十句話說出别人用一本書都說不出的東西”。
尼采活着的時候,很少有人理解他,書也賣不出去。但他對自己非常有信心。他在1884年寫道:
“我的著作還有時間——當代人視之為他們的任務而想去解決的東西,我一點兒不想與之混淆。50 年以後也許會有一些人……意識到,究竟是些什麼事,為我所完成。但想要現在就公開地讨論我在做什麼,而沒有無限地落後于真理,卻不僅僅是困難的,而且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有沒有體會到一種遠遠走在時代前列的先知的傲嬌?不過,用不了五十年,就在他死後不久,影響力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在他去世的第十年,當時年僅13歲的德國猶太少年卡爾·洛維特就捧起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開始了他數十年解讀尼采的生涯。1923年,他以論文《對尼采的自我解釋和對尼采的解釋的闡釋》取得博士論文;後來寫了一部專著和十幾篇論文,深入闡釋尼采的一個哲學概念——“相同者的永恒輪回”。
這本《尼采》,就是這部專著和文章的結集。
二、永恒輪回:理解尼采學說的一把“鑰匙”
在這本書裡,讀者會發現卡爾·洛維特非常重視尼采的“永恒輪回”這個概念。為什麼呢?
卡爾·洛維特認為,永恒輪回學說是尼采哲學的基本問題:“無論它是愚蠢還是智慧,永恒輪回學說都是尼采哲學的鑰匙。”
這一學說首次出現在《快樂的科學》(第341和342段)一書中,其題目是“最沉重的負擔”,與之相呼應的是宣布“上帝之死”(第343段)。尼采這樣描述永恒輪回學說:
“你現在和過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後的生活。它将周而複始,不斷重複,絕無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種痛苦、歡樂、思想、歎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無可言說的事情皆會在你身上重視,會以同樣的順序降臨,同樣會出現此刻樹叢中的蜘蛛和月光,同樣會出現在這樣的時刻和我這樣的惡魔。”
“你們知道‘世界’在我看來是什麼嗎?我可以在我的鏡子裡把它指給你們看嗎?世界就是:一種巨大無匹的力量,無始無終;一種常駐不變的力量,永不變大變小,永不消耗,隻是流轉易形,而總量不變。”
尼采的永恒輪回學說是一種經驗假說。他把當時科學已經确定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的學說當做永恒輪回說的根據,認為這一學說必然得出“永恒輪回”的結論。從字面上看,“永恒輪回”說的無非是,過去和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在未來都會無限重複出現。
但更深層次上,尼采提出永恒輪回說,是為了否定他所謂的理性派哲學和基督教對某種絕對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肯定現實的世界和人生。
在基督教時代,人們相信一個“一端由絕對的開端和終點、由創世和原罪所決定,另一端由完滿和最後的審判所決定的”進步的曆史,這種現代的幻覺導緻了“末人”。
與之相反,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宣布,生命就是“在創造和毀滅的無關道德的完滿性中、在快樂和痛苦中,以及在善和惡中”的永恒輪回。
宇宙的一切都是權力意志的永恒輪回,它們的活動必然是圓圈式的,其中任何一點既是起點又是終點,一切也都處于圓圈中。這就排除了任何超越的、彼岸的目的和存在。
所以尼采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現實世界,而不在彼岸世界。雅斯貝爾斯評價說:“永恒輪回的思想帶來了對生活的至高肯定态度,如果這一思想并未泯滅,對尼采來說,它具有解放人、救贖人的特點。”
從尼采思想的整體來看,“永恒輪回”其實是為尼采學說搭建了一個基礎的世界觀構架。
三、如何理解尼采:一個核心目标,三個基本概念卡爾·洛維特認為,理解尼采哲學,要把握他的整體目标,即“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圍繞着這個目标,尼采的思想體系可被總結為三個基本的概念:上帝之死、虛無主義和權力意志。
1、為什麼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
洛維特指出,尼采在哲學上的目标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也是《權力意志》的副标題。重估有兩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對既有的基督教精神的貶低,體現為“上帝之死”的概念;另一方面則是重建古典的價值,就是複興以異教神狄奧尼索斯(酒神)為象征的酒神精神。
為什麼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要從他的時代背景了解。
尼采哲學形成于19世紀70—80年代,當時西方主要國家的社會内部矛盾已開始暴露。過去被奉為神聖的理性秩序和道德觀念已弊端百出,越來越與現實發生尖銳沖突。時代迫切需要對以往一切價值進行重新評價,給未來發展指出新道路。
尼采敏銳察覺到這個轉變,明确指出,19世紀的時代特征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虛無主義,人們喪失了對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被禁锢于異己的力量之中,人變得麻木、軟弱。
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形而上學的過錯,因而舉起了批判形而上學的大旗。
2、尼采哲學的三個基礎概念
(1)“上帝之死”,驚世駭俗
尼采宣布“上帝死了”,這在當時是個驚世駭俗的結論。不過,據卡爾·洛維特的分析,“上帝之死”思想觀念在西方哲學史上已經以不同形式提出過好幾次。
首先是帕斯卡。帕斯卡最早以自然哲學的形式表達了這個概念:“自然是這樣的,它是神的失落,以及人的在場和不在場。”
其次是黑格爾。黑格爾用哲學的形式結束了上帝。黑格爾在《信仰和知識》的結尾處,将其對“在基督中死去的上帝”的信仰,轉變為對“在一個思辨受難日中死去的上帝”的信仰。上帝之死是虛無之深淵,所有的存在都沉入這一深淵,以便在生成運動中重新出現。
第三個是費爾巴哈。他将基督教的“本質”簡化為人的本質的異化,從根本上取消了上帝的存在。
最後是尼采。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第一次提出“上帝之死”,在以後的多部著作中也一再重複。
尼采說的“上帝之死”,其實是以上帝或絕對理性概念為基礎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學的終結。他認為,由蘇格拉底和基督教肇始的西方文明并不意味着人類的進步,而是意味着人類的日益堕落和退化。到他的時代已經無法再維持下去了,必須終結。
(2)“虛無主義”:“上帝之死”在歐洲投下的第一片陰影
“上帝之死”的後果是什麼?尼采指出:“這事件過于重大、遙遠,過于超出許多人的理解能力,故而它的音信尚未到來,他們也就不可能明白由此而産生的後果——以及哪些東西将随着這一信仰的崩潰而坍塌。”
尼采認為,“上帝之死”作為虛無主義的起源,反映了19世紀西方傳統文明和價值體系瀕于崩潰、虛無主義擡頭的狀況。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文化一片凋零,市儈文化充斥于市,随之而來的是人的生命力和本能沖動被壓抑和扼殺,人們處于一種麻木、無目标、無标準的狀态。人已處于失去依靠和理想,從而也失去價值和意義的狀态。
——如果不太理解的話,可以拿我們社會在某個十年結束之後的社會狀态做比:此前各種宏大觀念、遠大理想都顯得像是一場騙局,詩人北島發出“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時代之聲,引起廣泛共鳴。
為了挽救和重新肯定人的價值和意義,需要為人尋找新的依靠和理想。既然上帝已死,那就要為人尋找“新的上帝”。這個“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的造物主,而是處于現實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
(3)“權力意志”:超人的本質
尼采說:“上帝已死,我們現在希望超人誕生。”隻有出現超人,人類才有未來。但超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尼采并沒作出确定的、一貫的回答,他主要是通過與所謂的“末人”比較及其他隐喻來間接回答。
“末人”是缺乏旺盛的“權力意志”的人,是為理性派哲學和基督教傳統以及奴隸道德所支配的人,實際上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與之相反,超人就是“權力意志”得到充分發揚的人,是沖破了一切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規範的束縛、超越善惡的人,是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的智力、堅強的意志、絕對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
那麼,什麼是“權力意志”?
尼采認為,人的認識和道德價值觀念都取決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沖動。這種沖動不是來自上帝或其他物質和精神實體,而來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種沖動、沖力、創造力,或者說一種不斷自我表現、自我創造、自我擴張的傾向。尼采把生命的這種傾向看做是生命意志,認為“哪裡有生命,哪裡就有意志”。
生命意志就是表現、釋放、改善、增長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權力意志”。不僅人的生命取決于權力意志,一切生物的本質也是權力意志。他說:“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釋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權力意志。”
從人到動物、從動物到植物以至無機界,一切都是權力意志的表現,它們之間的區别隻是權力意志的區别,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抗強欺弱的關系,強弱權力之争構成整個宇宙的過程:“這個世界就是權力意志——豈有他哉?”
總結尼采的哲學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因為他采取格言、散文的表現形式,很難像其他古典哲學家們那樣梳理出一條清晰的邏輯線來。
但這種表達方式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今天我們的網絡空間,充斥着大量的尼采語錄: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
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确實是平庸時代的一劑良藥,具有發人深思、催人奮進的力量。他鼓勵人們追求自己的“權力意志”,鼓勵意志消沉者鼓起勇氣挺直腰闆争取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今天聽來,尼采的話仍然這樣慷慨有力!
【參考書目】
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
卡爾·洛維特:《尼采》
葉秀山:《試釋尼采之“永恒輪回”》
張鐳:《誰說尼采瘋了呢?》
羅素:《西方哲學史》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